查詢

琴臺(司馬相如宅在州西笮橋,北有琴臺)

愛情詩 懷古詩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久客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但仍像當初一樣愛戀卓文君。
不顧世俗禮法開著賣酒店鋪。在琴臺之上徘徊,遠望只見碧空白雲。
琴臺旁的野花,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容;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昔日所著的碧羅裙。
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後來幾乎聞所未聞了。

註釋
琴臺:漢司馬相如撫琴挑逗卓文君的地方,地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
茂陵:司馬相如病退後,居茂陵,這裡代指司馬相如。多病:司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
卓文君:漢才女,與司馬相如相愛。
酒肆(sì):賣酒店鋪。
寶靨(yè):婦女頰上所塗的妝飾物,又唐時婦女多貼花細於面,謂之靨飾。這裡指笑容、笑臉。
蔓(màn)草:蔓生野草。羅裙:絲羅制的裙子,多泛指婦女衣裙。
鳳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

2、周偉思.歷代愛情詩歌選:花山文藝出版社,1987:182-183

3、張金華.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詩經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弔司馬相如遺蹟琴臺之作。

參考資料:

1、張金華.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詩經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2、俞平伯.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574-575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透過琴臺及其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愛情故事,表現了詩人對真摯愛情的讚美。前兩聯先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後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頸聯由眼前之景聯想,再現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尾聯寫相如與文君違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詩人深深地瞭解相如與文君,發出了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這兩句是說,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而對文君仍然懷著熱烈的愛,一如當初,絲毫沒有衰減。短短二句,不同尋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彌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臺上彈《鳳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為琴音所動,夜奔相如。這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妝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倆便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營生。“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戶千金,竟以“酒肆”來蔑視世俗禮法,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讚賞。

  “琴臺日暮雲”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景中有情,耐人尋味。我們可以想象,詩人默默徘徊於琴臺之上,眺望暮靄碧雲,心中自有多少追懷歆羨之情。“日暮雲”用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臺,文君安在,引出下聯對“野花”、“蔓草”的聯翩浮想。這一聯,詩人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酒肆”、“琴臺”這兩個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體現了相如那種倜儻慢世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著。

  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蹟到心中思慕,縱橫馳騁,而又緊相鉤連,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再現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臺日暮雲”的抬頭仰觀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臺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作者聯想到它彷彿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現在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文君滿面花般笑靨,身著碧草色羅裙已經飄然悄臨。

  結尾“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兩句,明快有力地點出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說,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詩人在憑弔琴臺時,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琴歌》中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正因為詩人深深地瞭解相如與文君,才能發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這裡,一則是說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說後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後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

  這首詩在人物描寫、典故運用方面很是成功,詩寫得語言樸素自然而意境深遠,感情真摯。在藝術上,首先,人物描寫生動形象,十分傳神。其次,典故的運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時空跨越,意境深遠。

參考資料:

1、張金華.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詩經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2、俞平伯.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574-575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