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三堂東湖作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螮蝀,

岸铺芳草睡??。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嘉會里閒居
下一篇詩文: 天井關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秋日滿塘的湖水碧綠而澄明,傍晚十畝菱花水面波平如鏡。
橫跨在湖上的新橋就像一道彩虹,岸上芳草就像平鋪的茵褥鵁鶄安睡其上。
夜晚一輪明月落入湖中好似沉璧,四圍的山峰倒映在湖中的倩影,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
何處最能撩撥起詩興呢?還是黃昏時候,在煙雨迷濛中,那響徹田野的閣閣的蛙聲。

註釋
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刺史宅中庭園名,以屢經文士題詠而著名。
碧泓澄:形容湖水碧綠深沉。泓澄,水深而清。
菱花:菱的花。
晚鏡:謂晚間水面波平如鏡。
蝃蝀(dì dōng):虹的別名。出自《詩經·鄘風·蝃蝀》:蝃蝀在東,莫之敢指。
鵁鶄(jiāo qīng):水鳥名,即池鷺。又作“交精'。典出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鵁鶄䴋目。”
蟾:蟾蜍。古代神話月中有蟾蜍,故稱月為蟾。典出《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嶽:山嶽,山峰。
詩客興:詩人之興致,此處系韋莊自指。
煙雨:細雨。

參考資料:

1、曾凡玉.唐詩譯註鑑賞辭典:崇文書局,2017.02:1245

2、高峰.溫庭筠韋莊集:鳳凰出版社,2013.03:16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據夏承燾先生《韋莊年譜(修訂)》,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四十二歲的韋莊從長安附近的鄠杜移居虢州(今河南靈寶),《浣花集》中的《虢州澗東村居作》、《三堂早春》、《漁塘十六韻》以及這首《三堂東湖作》,皆作於居住虢州時。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81-683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韋莊的律詩,特別是像這首描寫自然風光的律詩,雖不像他的一些絕句那樣內蘊深沉,發人深省,但它以明快清新取勝,在抒情狀物方面也自有其可貴的特色。

  其一,很少使事用典,而是根據自然環境,用明白曉暢的語言鑄詞造句,寫出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感,以真切的情意來牽動讀者的心靈。此詩詠“東湖”,開篇即從“滿塘秋水”落筆,直接切題,起得爽健自然。接著,在夜裡,在那碧綠深沉的湖水上,作者便讓各種景色次第呈現出來;湖面上浮著十畝菱花,平展在明鏡般清澈的水中;湖上橫跨的新橋,像一條長虹,影子在水中盪漾;湖岸上,芳草如茵,睡著靜靜的池鷺;在清澈的湖底,月亮投下它的影子,像從天上掉了下來,而四圍的山峰也倒映著它們的倩影,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作者以湖面為中心,將湖上、岸邊、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組織在一起,彙集到湖中,成為活潑、優美、迷人而又寧靜的一潭。這當中,既有平面的擴充套件,也有上下立體的交叉;既有動態中的活潑可愛,也有寧靜中的安詳恬和。然而,作者最後還說,那最能惹動詩興的,還是黃昏時候,在煙雨迷濛中,那響徹田野的閣閣的蛙聲。詩中描述的這一切,猶如一條清澈的小溪。從詩人的筆下涓涓流出,直淌到讀者心間,沁人肺腑。文字上決沒有故作艱深、矯揉造作之感,而是一任自然,如娓娓交談,親切動人。其中“蝃蝀”(dìdōng,長虹的別稱)一詞,雖出自《詩經·鄘風》“蝃蝀在東,莫之敢指。”但用在這裡,和原詩意思已毫無關係,只是借來與對句的“鵁鶄”(jiāoqīng,即池鷺)對偶罷了,而中間兩聯的對偶,本是律詩應當遵循的規則,也不是勉強做作。至於“蟾投夜魄”,看來象是用了《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陽也”)和《後漢書·天文志》(“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的典故,但月中有蟾蜍,本系古代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這裡信手拈來,驅使自如,渾化無跡,毫無使事用典的痕跡。

  其二,結構新奇,在自然流利的筆調中,暗寓著章法上的精心安排。作者寫東湖,是從夜裡開始的,從第二句“晚”字可知,第四句“睡鵁鶄”、第五句“蟾投夜魄”更可證明,特別是“當湖落”三字,說明已是月到中天,至少子夜了。但到最後一聯,卻以問句逗起,在時間上來了一個很大的逆轉:“黃昏煙雨亂蛙聲。”這真是石破天驚,出人意表。這一安排,有著豐富的含義。它說明作者不是子夜才到東湖的,而是黃昏就來了,那時正一片煙雨,只聽得滿湖動人的蛙聲,勾起了濃郁的詩興。同時也說明前三聯所寫是放晴景色,雨洗秋光,格外清爽,暗中為第二句的“清”字作了最好的註腳。其次,前三聯所寫皆從視覺著筆,全是眼中所見,而最後補以蛙聲,是耳中所聞,則進一步從聽覺上為整個美景增添了氣氛,視、聽兼用,收到了聲情並茂的效果。另外,尾聯出現蛙聲,也是為深夜的靜寂作反襯,即以鬧襯靜。黃昏時候,煙雨蒼茫的東湖是蛙的世界,蛙們引吭高歌,好不熱鬧,而此時,它們似乎都已倦於歌唱,安靜地歇息了,一輪皎潔的明月悄然灑下清光,籠罩一切,幻化一切,使鬧後的寧靜靜得深沉,靜得奇異,靜得令人心醉。這最後一聯的巧妙安排,使全詩格外生色,令人產生豐富的想象,而留下悠遠無盡的韻味。

  其三,用字準確、生動,全詩音調響亮。詩中的動詞,如“動”、“橫”、“鋪”、“投”、“落”、“倒”、“入”、“生”等,不僅準確,而且由於它們的頻繁出現,便使本來靜的景物有了動勢,也使本來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為一體,起了如同紐帶般的關聯作用。形容詞“澄”、“清”、“亂”等,也恰到好處,例如用“亂”字來形容群蛙自由合唱的聲音,真是維妙維肖,準確到不可移易的程度。特別是詩中還使用了“蝃蝀”、“鵁鶄”、“黃昏”、“煙雨”等雙聲詞,讀來流利自然,聲韻和諧,增添了語言的音樂美。從中也可見作者熟能生巧的文字功底,他調動多方面的藝術手段,把東湖的自然美景表現得極為生動逼真,一片閒適之情,也充溢於字裡行間,令人神往。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81-683頁
展開↧
詩文作者
韋莊
韋莊

韋莊(約836年—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

韋莊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早年屢試不第,直到乾寧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時方考取進士,任校書郎。李詢為兩川宣瑜和協使時,召韋莊為判官,奉使入蜀,歸朝後升任左補闕。

天覆元年(901年),韋莊入蜀為王建掌書記,自此終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韋莊勸王建稱帝,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定開國制度,舉薦張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終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諡“文靖”。宋代張唐英撰《蜀檮杌》曾高度評價:“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韋莊工詩,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並稱“溫韋”。其詩多以傷時、感舊、離情、懷古為主題;其律詩圓穩整贍、音調瀏亮,絕句情致深婉、包蘊豐厚,發人深思;其詞多寫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上層社會之冶遊享樂生活及離情別緒,善用白描手法,詞風清麗。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有《浣花集》十卷,後人又輯其詞作為《浣花詞》。《全唐詩》錄其詩三百一十六首。

3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