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月圓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江梅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獨懸天空的一輪圓月,正對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滾滾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門之上閃動。
綿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動著金光,華麗的綺席被月光照射顯得更加柔美。
夜空明月高懸,照耀著幽深寂靜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潔,群星稀疏。
想到遙遠的家鄉的松樹當茂,桂花正香,在這明淨的夜晚,唯願同遠隔萬里的親人們共同沐浴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中。

註釋
梁武帝詩:“慅慅孤月帷。”
何遜詩:“寒江復寂寥。”庾肩吾詩:“高樓開夜扉。”
《月賦》:“委照而吳業昌。”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六韜》:“紂時以綺為席。”鄒陽《酒賦》:“綃綺為席。”“綺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陶弘景詩:“空山霜滿高煙平。”"未缺“:指月圓。
《淮南子》:“高懸大鏡。”《月賦》:“列宿掩縟,長河韜映。””列宿“:指眾星。
何遜詩:“獨守故園秋。”《杜臆》:松桂發,猶言松菊猶存。張正見詩:“松桂此真風。”
傅玄詩:“皎皎濯清輝。”《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結聯本之。”胡應麟曰:杜有太巧類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有太纖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蓮”。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全詩一直在寫月,角度不斷變化,意境開闊,但清冷寂廖,抒發了作者面對明月時孤獨和對遠方親人真切的思念。

  首聯從天上月、江上波到門上月光的閃動,視角不斷轉換,寫出了一個活脫脫的生動傳神的月亮。

  頷聯詩人從江樓上俯視長江上的月色,又從寫江上的月光轉到寫屋內的月光。

  頸聯詩人的視線從室內轉到了室外,接著詩人又仰望星空。

  尾聯詩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和親人,聯想到與他們遠隔萬里共沐月光。這是詩人的美好的願望和真情的祝願,也是自己長期滯留異鄉,久久難歸的無可奈何的告慰。

  全詩意境宏大、清冷寂靜,從天上寫到地上,從江上寫到屋裡,從眼前寫到山林,從身邊寫到萬里之外。但無論怎麼寫月亮,寫月光,都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孤獨與寂寞的感覺,作者遠在他鄉,根本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借月亮遙遙地寄託一種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既然無法團聚,才會有萬里共清輝的願望。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