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遣遇

磐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過津口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在岳陽我恭敬地辭別了當地的主人,揚帆開船,乘駕波濤順湘江南下。
春水漲滿了南國,在陽光的高照下,湘江兩岸崖壁赤紅,山河顯得綺麗。
船伕廢寢忘食辛苦行舟,然而那回旋風掀起惡浪,不時地與船伕競控船槳。
這次行船頗不順利,特意多謝船老大及船伕一路辛苦了。
在途中我見到山間有一位採蕨菜的婦女,為向官府交納稅賦而到市上出賣蕨菜。
她的丈夫被各種勞役折磨而死,日暮時回到空蕩蕩的荒村中看到四壁皆空她號啕大哭。
所聽到和看見的情況大致相同,官府的侵奪剝削已經到錐刀之末。
況且那班顯貴的官員多麼殘暴,無仁厚之德,看待你們這些老百姓如雜生的野草。
收取錢稅的門路真是多種多樣,掙扎於死亡禍亂中眾多的黎民百姓哀號聲一片。
怎奈那些奸猾的小吏們,肆意掠奪老百姓的財物,造成老百姓在外逃亡。
自己慶幸還能順從我生存的道理,儘管花開天暖,我甘願穿著這破舊的綿袍。

註釋
磐(pán):一種屈形的玉或石作的樂器。磐折:形容作揖時彎腰的樣子,這裡有恭敬意。主人:指接待賓客的人。
開帆:猶開船。駕:猶乘。
春水:春天的江河之水。滿:指漲滿。南國:泛指我國南方。
朱崖:即丹崖,赤崖,紅色的山崖,綺麗的巖壁。雲日:本指雲和日,有時亦偏指日光,有時亦偏指太陽。
舟子:船伕。廢寢食:即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常形容專心致志。
飄風:旋風,暴風。爭:爭奪。操:操縱。
行:(車船)行駛。匪:通“非”。不,不是。 利涉:順利渡河。
爾:謂船伕。從者:隨從人員。亦指僕從,幫忙的。勞:操勞。
石間:山間。石,猶山。採蕨(jué)女:採蕨菜的婦女。
鬻(yù)市:上市買賣。輸:交納。官曹:官吏的辦事機關;官吏的辦事處所。
百役:各種戰役,亦指各種勞役。
號:哭,大聲哭。
聞見:聽到和看見。事:事情,情況。略同:大致相同。
刻剝:侵奪剝削。及:至,到。錐刀:特指微利。
貴人:顯貴的人。豈:副詞。表示進一層的意思,相當於“況且”。
莠蒿(hāo):兩種雜生的野草,這裡指微賤。莠,田間常見的雜草,生禾粟下,似禾非禾,秀而不實。因其穗形像狗尾巴,故俗稱狗尾巴草。蒿,即蒿草。
索錢:收取錢稅。索,索取,討取。 門戶:途徑,門徑。
喪亂:死亡禍亂。多以形容時勢或政局動亂。紛:眾多。嗷嗷:哀鳴聲,哀號聲。
奈何:無奈,怎奈。黠(xiá)吏:奸猾之吏。黠:狡猾。黠吏徒,指奸猾的小吏們。
漁奪:侵佔,掠奪。漁,掠奪、騙取。逋(bū)逃:本指逃亡的罪人,詩中指逃亡在外的貧窮人。逋,逃竄,逃亡。
自喜:自己慶幸。遂:如願,順從。生理:生存的道理。
花時:指作者作此詩時為春暖花開之時。甘:情願,樂意。縕(yùn)袍:以亂麻為絮的棉袍。古為貧者所服。縕,亂麻或新舊混合的綿絮,亂絮。

參考資料:
1、姜海寬.杜甫詩歌選讀 祥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668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曆四年(769)杜甫在由岳陽去往長沙的途中所作。安史亂後,為了彌補國用不足,同時也對兼併加以抑制,代宗不得不改租庸調之法為以畝定稅,分夏秋兩季完納。然終因政治腐敗,層層盤剝,人民不堪其苦。詩人舟行於湘江上,看到岸上有民女採摘蕨菜賣錢納稅,心懷抑鬱,雖欲自遣,事不可泯,因而賦詩。

參考資料:
1、杜甫.杜甫詩集 插圖本 增訂版:鳳凰出版社,2013:265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一至八句述舟行風濤之險.杜甫在岳陽受到當地朋友熱情款待,在一個春水氾濫紅日高照的時刻,躬腰告辭主人,乘著帆船,沿湘江南行。從岳陽到長沙是逆水行舟,朱崖澄澈,江濤洶湧,又遇惡風,可以想見,舟行極不順利。詩人沒有用誇張手法正面描寫,“舟楫風濤之險”,卻著力描寫船伕、僕役廢寢忘餐地與風浪搏鬥,戰勝艱險的經過。

  九至二十句描寫沿途所見官府橫徵暴斂迫使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慘情景。浦起龍說:“中十二句,從‘採蕨’寡婦觸發出來,隨以‘聞見略同’句,推廣暢論,極淋漓愷惻之致。”作者見到沿江山石間採蕨的婦女,因無錢繳納苛捐雜稅,只得把採來的野菜送到市場出售,用賣得的錢向官府交稅。而她的丈夫此時已被繁重徭役折磨致死,她疲憊不堪,回到人煙稀少的村子,觸景生情,號啕不止。詩人由親眼見到令人摧肝折膽的悲慘景象,而聯想平日聽見與此大略相同的事例,同情之心由然生起。很顯然,出現在詩人筆下的是具普遍意義的典型。 “貴人”們視人民如“莠蒿”,他們殘酷剝削人民,不放過“錐刀之末”的微利。他們和爪牙“黠吏徒”巧立名目,勒索,掠奪百姓財物,造成千家逃亡,嗷嗷告誰。他從一個側面深刻地揭露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表現了熱愛人民的精神。

  最後兩句帶有總結性質。詩人說,此次乘舟遠涉,歷盡風濤之險,固然勞苦極了,但同繁重徭役賦稅壓迫下的人民相比,自己總還能生活下去。儘管暮春三月百花盛開的時節還穿著舊棉襖,但也感到心“甘”情願。這當然是詩人無可奈何聊以自慰的話。一個曾經在朝廷任職的大詩人,在春暖花開季節尚無春衣更換,那麼廣大窮苦百姓當時生活的困苦就可想而知了。這兩句也反映了杜甫把個人生活置之度外,始終關心著廣大人民的痛苦的博大胸懷。

  此詩是杜甫晚年之作,但從中可以看出,他精神不減當年,對黑暗社會現實進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諷刺,依舊放射出現實主義的光芒。

參考資料:
1、陶道恕.杜甫詩歌賞析集:杜甫詩歌賞析集,1993:550-552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