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平陽道中
下一篇詩文: 古意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村落荒涼又貧窮,年年遭受旱災和蝗蟲。
老人給人當傭工賺取錢財來繳納債金,賣掉幼兒繳納租稅。
四壁殘破屋裡到處都颳著風,房塌屋露,月影(從敗壞的屋樑間)照射到床上來。
哪知名為父母官,不肯如實上報災情。

註釋
旱蝗:旱災、蝗災。指天旱蝗蟲成災。
老翁:指對年長者尊稱,即老漢。翁,男性老人。
佣納債(yóng):以給人僱傭之所得來繳納債金。佣,受人僱傭。
稚(zhì)子:幼兒。
輸糧:向公家繳納的糧食。輸,本意送達,引申為繳納。
風生屋:屋裡到處都颳著風。生,產生,颳著。
梁頹(tuí):屋樑衰敗,敗壞。
月墮床:月影(從敗壞的屋樑間)照射到床上來。墮(duò),落下。
牧民者:古代統治階級蔑視勞動人民,把官吏統治勞動人民比做牧人牧養牲畜。牧民,治民。

參考資料:

1、吳國平.寧波市鎮海蛟川書院 誦讀詩文選:寧波市鎮海蛟川書院人文教育校本教材,2006.10:81

2、馬世一.古詩行旅 元明清卷.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10:70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詩人作巡撫十八年之久。上任頭幾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適逢河南、山西旱災蝗災接連不斷,他奉命視察災情。據《明史》本傳載:“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從此詩內容看,重在寫災年裡農村的破產,大概作於宣德九年(1434)前後。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鑑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267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描繪了遭受蝗災之年的農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和同情。詩的語言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選擇了富有典型事例來描繪而獲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開頭兩句總寫荒村,點明原因。農村倍受旱災和蝗災之苦,年復一年,沒有收成,因而農民破產,農村凋敝,村落十分荒涼冷落。一個“甚”字,寫出了荒涼的程度。這是明代廣大農村的縮影。

  頷聯詳寫一家農戶。這家農戶的生活,老翁為了還債,年紀老了,還得去做僱工。傭工所得,只夠還欠債的,可是官府還要催繳賦稅。老翁只好忍痛將自己的幼子賣掉,用賣兒賣女所得的錢去繳納官府的賦稅。從此老翁一家骨肉分離。可以預見老翁的境況將會更加惡劣。

  頸聯繼續寫老翁貧困的生活。牆壁坍壞,風如同從屋裡出來一樣,屋樑倒塌,月光直照床上。這兩句寫得很形象。這裡雖然寫的是一個農戶,但他是千百個農戶的代表。這兩聯對“甚荒涼',“苦旱蝗”作了具體形象的描繪。

  尾聯把“村落甚荒涼”的社會原因揭示出來了。地方官吏為了升官發財,不肯如實上報災情,以減免一些租稅。所以說“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詩人的筆下,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由於年年蝗災,已經窮到無錢、無糧、無完屋的地步,荒涼由此可以想見,但地方官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政績”,“不肯報災荒”,直指官員的冷漠與自私。本詩揭露了官場上的黑暗與冷漠,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全詩語言精練、結構謹嚴、形象鮮明,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

參考資料:

1、本書編委會.中華詩文經典誦讀 高中卷 一年級.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06:136

2、沈奇成主編;丁稚鴻,李晏平副主編.中學語文 古詩詞賞析詞典.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11:666-668

展開↧
詩文作者
于謙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2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