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描繪了遭受蝗災之年的農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和同情。詩的語言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選擇了富有典型事例來描繪而獲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開頭兩句總寫荒村,點明原因。農村倍受旱災和蝗災之苦,年復一年,沒有收成,因而農民破產,農村凋敝,村落十分荒涼冷落。一個“甚”字,寫出了荒涼的程度。這是明代廣大農村的縮影。
頷聯詳寫一家農戶。這家農戶的生活,老翁為了還債,年紀老了,還得去做僱工。傭工所得,只夠還欠債的,可是官府還要催繳賦稅。老翁只好忍痛將自己的幼子賣掉,用賣兒賣女所得的錢去繳納官府的賦稅。從此老翁一家骨肉分離。可以預見老翁的境況將會更加惡劣。
頸聯繼續寫老翁貧困的生活。牆壁坍壞,風如同從屋裡出來一樣,屋樑倒塌,月光直照床上。這兩句寫得很形象。這裡雖然寫的是一個農戶,但他是千百個農戶的代表。這兩聯對“甚荒涼',“苦旱蝗”作了具體形象的描繪。
尾聯把“村落甚荒涼”的社會原因揭示出來了。地方官吏為了升官發財,不肯如實上報災情,以減免一些租稅。所以說“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詩人的筆下,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由於年年蝗災,已經窮到無錢、無糧、無完屋的地步,荒涼由此可以想見,但地方官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政績”,“不肯報災荒”,直指官員的冷漠與自私。本詩揭露了官場上的黑暗與冷漠,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全詩語言精練、結構謹嚴、形象鮮明,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
參考資料:
1、本書編委會.中華詩文經典誦讀 高中卷 一年級.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06:136
2、沈奇成主編;丁稚鴻,李晏平副主編.中學語文 古詩詞賞析詞典.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11:6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