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夜看揚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塞上
下一篇詩文: 秋夜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揚州城裡夜市繁華,千燈萬火映照碧雲,高樓內外到處可見濃妝豔抹的女子,那些尋歡作樂的遊客紛紛而來,絡繹不絕。
如今的天下紛亂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樣,但想不到這裡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註釋
揚州市:揚州(治江都,今江蘇揚州市)的指定商業區。買賣交易必須在市內進行。按規定,諸州、縣可以設市,稱××州市或××縣市。如某州、某縣有一個以上的市,則在市前冠以方位或其他詞語加以限定,如東市、西市等。
夜市:夜間的集市。《唐六典》卷二十:“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夜市顯然突破了這個規定,反映唐時城市商業的繁榮。
碧雲:碧空。
紅袖:原指女子的豔色衣衫,這裡借代女子。
紛紛:眾多。
時平日:承平之日。
自:語氣助詞,表肯定,無實義。
笙歌:歌舞的音樂。笙,簧管樂器。此處泛指樂器演奏時發出的聲音。
曉聞:通宵達旦。

參考資料:

1、盧華語.《〈全唐詩〉經濟資料輯釋與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288

2、黨誠恩.《中國曆代商賈詩歌選》.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55

3、許建中,萬平.《唐詩絕句三百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93

4、張超.《名勝詩詞經典賞析》.北京:線裝書局,2007:271

5、李樹政.《張籍王建詩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195

6、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39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詩是王建在魏博幕奉命出使淮南,夜遊揚州市有感而作。王建的這首詩對揚州的夜市作了簡單概括的描述,並從中可以看到那時的夜市已十分熱鬧,以至營業時間出現通宵達旦的繁榮景象。

參考資料:

1、王宗堂.《王建詩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465

2、潘同生.《中國經濟詩今釋》.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248-249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從其夜景著筆,可說從一個重要側面表現了揚州的繁華,連同詩人的感慨。

  前兩句實寫揚州夜景。首句寫其靜景。“千燈”,說明燈之多。詩人在地面“千燈”和距離地面遙遠的“碧雲"之問只用一個“照”字,就將夜晚揚州燈光的光亮程度真實表現了出來。次句則寫動景,整個揚州市,酒樓多,歌妓多,乘興吃酒玩樂的商客多;而這“三多”合為一體,就使揚州市的夜晚成為一個喧囂的、旋轉的世界。

  三、四句寫詩人的感慨。看到眼前繁盛景象,詩人不禁聯想到揚州以外廣大地區的蕭條敗落。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唐帝國整體機制日見衰朽,外患頻仍,內憂不絕,所以詩人感慨“如今”時局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安定太平了。可是這種國勢日衰景況在揚州好像還沒有被感知到,人們仍然由著自己的心性,踏著樂器吹奏出的節拍,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這中間雖有辛辣的嘲諷,但更多的還是對人們感覺遲鈍而表現出的深深憂慮。

  這首詩不惟內容深刻,而且構思精奇。詩人巧妙地由寫揚州繁華夜景開局,最終卻落在將人們視線引向對整個唐帝國命運的思考上,顯示出一種諷喻的創作意向。

參考資料:
1、霍松林.《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482
展開↧
詩文作者
王建
王建

王建(768-835),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為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謠》、《羽林行》、《射虎行》、《古從軍》、《渡遼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描寫唐代宮中風物和宮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宮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體中,有些征戍遷謫、行旅離別、幽居宦況之作,情思感人,但雜有消極頹廢思想。他的絕句則清新婉約。還寫過《宮中三臺》、《江南三臺》等小令,為中唐文人詞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詩集》、《王建詩》、《王司馬集》等本及《宮詞》1卷。

40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