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滁州西澗

山水詩 唐詩三百首 初中 三年級 小學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東陽溪中贈答
下一篇詩文: 送楊氏女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唯獨喜歡澗邊幽谷裡生長的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鳴的黃鸝。
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水面。

註釋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獨憐:唯獨喜歡。
幽草:幽谷裡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自橫:指隨意漂浮。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14

2、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204-205

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七).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98-200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非常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遊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小詩。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七).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98-200

2、倪其心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625-626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作者任滁州刺史時,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此詩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還蘊含了詩人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憂傷情懷,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裡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裡,“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謐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著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是說: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春潮”與“雨”之間用“帶”字,好像雨是隨著潮水而來,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結尾句。用“無人”一說明渡口的‘“野”。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著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但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資料:

1、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204-205

2、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七).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98-200

3、倪其心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625-626

展開↧
賞析二 補充糾錯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 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裡,“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著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著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為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滁州西澗》是一首寫景七絕,描寫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此詩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首二句寫春景,詩人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自己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即詩人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然這種不平、鬱悶之情並不尖銳,是恬淡且剋制的。
展開↧
詩文作者
韋應物
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568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