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

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

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

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

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

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

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

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

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

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

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

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

愿与根荄连。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薤露行
下一篇詩文: 矯志詩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可嘆我這流轉的飛蓬,活在世上偏偏如此艱難。永遠地離開了根莖隨風飛去,朝朝與暮暮不得安閒。由東至西橫過了多少曲路,從南向北越過了多少荒田。突然遇上旋起的迴風,把我吹入藍天上的雲間。我以為來到了天路便是盡頭,誰知又墮入無盡的深淵。暴風再一次將我捲起,仍舊把我送回最初的那片田野。我正要往南,卻忽然朝北,正想往東,卻被吹到了西邊。飄飄蕩蕩的我不知所歸,一時間霍然消失,一時間又霍然出現。我曾經飛遍了八大湖澤,也曾經走遍了五嶽的山顛。嚐盡了人生流離無定的痛楚,有誰能體會我內心的苦艱?我願做那林中的小草,隨著秋播的野火,化作一縷縷塵煙。就算要承受野火燒燎的痛苦,能與株荄生死相連,我也心甘情願。

註釋
“吁嗟”兩句:以秋天的蓬草離去本根,隨風飄蕩,比喻曹植的屢次遷徙封邑。
夙夜:從早晨到夜晚。
陌:田間東西的通道。阡:田間南北的通道。
卒:與“猝”相通,突然。
迴風:旋風。
飆:從上而下的狂風。
中田:即田中。
八澤:指八藪,八個地名。
五山:指五嶽。
中林草:指林中草。株荄:指草的根株。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吁嗟篇》乃曹植擬樂府舊題《苦寒行》之作,取句首“吁嗟”二字命篇,實際上是一首歌詠“轉蓬”的詠物詩。“轉蓬”屬菊科植物,秋日花朵乾枯,“遇風輒拔而旋(轉)”(《埤雅》),與人們離鄉漂泊的景況很相像,因此常被詩人所歌詠。曹操《卻東西門行》,就曾以它的“隨風遠飄揚”,抒寫過“何時返故鄉”的感情。但曹植之矚目於轉蓬,卻與他政治上的坎坷遭際有關。
展開↧
詩文作者
曹植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20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