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夢江南·昏鴉盡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河傳·春淺
下一篇詩文: 夢江南·新來好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昏鴉掠過天空,遠而飛去,自己卻滿懷著遺憾,臨風獨立。像柳絮一樣的急雪飄落到香閣裡,晚風輕輕地,吹拂著膽瓶中的寒梅。此時此刻,心字香燒成灰燼,自己的心也已冰冷。

註釋
昏鴉:黃昏時分,昏暗不明的烏鴉群。
香閣,青年女子所居之內室。
膽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為花器,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
心字:即心字香。

參考資料:

1、張秉戍.納蘭詞箋註:北京出版社,2000

2、施議對.納蘭性德集:鳳凰出版社,201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是寫在納蘭性德的表妹謝氏被選到宮裡之後。作者與表妹謝氏一塊長大,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雖然沒有挑明愛情關係,但納蘭性德深深地愛著謝氏,所以在她走入深宮之後,才會痛苦得無以復加,為此寫下這首詞。

參考資料:
1、安意如.當時只道是尋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抒寫的是黃昏獨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題材常見,容若所取的也是尋常一個小景。但此尋常小景經他描摹,便極精美幽微。尤以結句最妙,一語雙關。“心字已成灰”既是實景又有深喻,既指香已燃盡,也指獨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尋味。此詞一般解作閨情詞,是女子在冬日黃昏思念心上人,然而,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嘗不可。

  以“盡”與“立”描摹一種狀態。而“恨因誰”,則鄭重地提出問題。但是,並不馬上回答。而已“急雪”與“輕風”一組並列對句,展開畫面。即將內在情思物景化,令其與外部景物融合為一,又將外部景物情思化,謂其“乍翻”與“吹到”。究竟有情、無情,難以分辨。然後,直至結尾,才推出答案。謂心字香與香字心,都已死去。用的是雙關語,頗饒意趣。而言情如此,亦夠決絕。或以為說閨中情,代女子立言,謂於冬日黃昏,思念著遠遊人。

  這首詞存在一個鏡頭轉換,如同拍電影一樣。前面兩句寫的是納蘭自己站立在黃昏漸漸籠罩的昏暗之下,望著漸漸飛遠的昏鴉,心裡充滿傷感,不停地嘆息。後面寫的卻是閨中的女子所住的香閨。這個女子是納蘭心愛的女子。納蘭把鏡頭對準了她的香閨,對準了香閨的一切物事:從窗外飄進來的柳絮、膽瓶、插在膽瓶內的梅花、落在書案上的梅花花瓣、已經燃完的心字香的灰燼。

  銀笙聲聲襯著天涯遊子的心香飄搖,歸鄉之念綿延卻始終杳杳。某日醒來驚覺流光已把人拋閃。流光無情比起自覺心如死灰,更叫人心下惘然。

參考資料:

1、施議對.納蘭性德集:鳳凰出版社,2011

2、安意如.當時只道是尋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展開↧
詩文作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1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