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贈別鄭煉赴襄陽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開花的刺桐樹下就是我的家,鞦韆剛剛拆下新茶還未採摘。睡覺時做了好夢,只可惜醒來美夢卻渺茫難尋。本想倚靠著閒窗,靜數落花,但腦海裡卻滿是關於兩人在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憶。

註釋
憶王孫:憶王孫:詞牌名,或名《念王孫》。此調創自李重元,取詞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末三字為調名。單調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韻。
刺桐(tóng):樹名。亦稱海桐、木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因枝幹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
兒家:古代代年輕女子對其家的自稱,猶言我家。
已拆鞦韆:舊俗於寒食清明後拆鞦韆,表明是晚春時節。
賒(shē):渺茫、稀少。
交加:謂男女相偎,親密無間。前蜀韋莊《春愁》:“睡怯交加夢,閒傾瀲灩觴。”

參考資料:

1、子艮著.一生最愛納蘭詞:瀋陽出版社,2009.11:第224頁

2、(清)納蘭性德著.一片幽情冷處濃:納蘭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1:第70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刺桐花’云云,皆設想之詞。性德詞中,多有此類。此詞當作於早期,疑為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前作。”

  納蘭的妻子盧氏本生長於廣東,是名副其實的“南國素嬋娟”,而納蘭生命中的另一紅顏江南才女沈宛,則是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士,因此,無論是盧氏還是沈宛,都與納蘭眼前的刺桐一般,是生長於南國的佳人知已。看到佳人故鄉風物,納蘭懷人之心油然而生,便擬小女子口吻寫上一則懷春之事。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17頁

2、納蘭容若著.一生最愛納蘭詞 全詞彩插珍藏版: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1:第15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寫年輕女子期盼與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懷春之事。詞人只輕輕幾筆的勾畫便使意象鮮明,境界全出。“倚著閒窗數落花”之結語,形神俱到,確是精妙的收束。通讀全詞,清新自然,明白如話。

  首句點明主人公身份:年輕女子。 “刺桐花底是兒家”,寥寥數語,聽來無不給人以溫柔旖旎,天真爛漫之感。接下“已拆鞦韆未採茶”一句,點明時令。古時,二月以後農事漸忙,故古人常於寒食清明後,拆掉鞦韆。鞦韆既拆,新茶未採,正是晚春時節。“睡起重尋好夢賒”,寫少女春夢。醉眠之中,她做了好夢,但是醒後,美夢卻渺茫難尋。“憶交加,倚著閒窗數落花。”這句“憶交加”點明瞭好夢為乃是“交加”之夢。睡夢之中,全是與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來之後,卻只有回憶。本想倚靠著閒窗,靜數落花,但腦海裡卻滿是關於兩人在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憶。

  這首小令與納蘭其他作品的風格截然不同,倒與南宋中期楊萬里的詩(如《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有所相似,採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語的語言,描寫生活細節的小情趣,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情竇初開的渴望與心上人廝守的小兒女形象。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夢遠主編,納蘭詞全解 超值彩圖白金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1:第313頁
展開↧
詩文作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1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