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投簡成華兩縣諸子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題春江漁父圖
下一篇詩文: 憫黎詠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長安辦事機關中的官吏個個是傑出的人才,穿軟裘騎快馬,獨當冰雪。
我在長安受苦受寒,誰會憐惜,我這個杜陵野老的身子骨也快斷折。
我在南山種的豆苗早已經荒蕪,我在青門邊的那幾畝瓜地也已經凍裂。
縣裡鄉里的小官們養尊處優,魚肉百姓,朝廷中的老朋友也禮數斷絕。
我這種與時不合的人自然會被時人遺棄,何況性情懶散頑鈍,到關鍵時刻也不屈身事人。
飢餓時就睡覺,不去麻煩別人,衣服破了,就用碎布補了又補。
你看我家徒四壁,日暮天晚,連哭泣的聲音都發不出來了,淚乾滴血。

註釋
題注:舊注,為成都、華原,兩縣附郭為次赤,一雲咸陽、華原,成乃鹹之誤。
投簡:即投贈。
赤縣:指長安。
官曹:官吏辦事機關;官吏辦事處所。
軟裘快馬:輕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馬,喻生活豪奢。軟裘即輕裘,亦即狐裘。
杜陵野老:杜甫的自稱。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荒穢:猶荒蕪。《孔叢子·巡守》:“入其疆,土地荒穢,遺老失賢。”
青門瓜:漢初,故秦東陵侯召平種瓜於長安城東青門。瓜美,世稱“東陵瓜”,又名“青門瓜”。南朝梁何遜《南還道中送贈劉諮議別》詩:“目想平陵柏,心憶青門瓜。”
鄉里兒童:這是罵小官僚的話。
項領成:語本《詩經·小雅·節南山》:“四牡項領。”鄭玄箋:“四牡者,人君所乘駕。今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
禮數:猶禮節。杜甫《哭韋大夫之晉》詩:“丈人叨禮數,文律早周旋。”仇兆鰲注:“禮數、周旋,相契之情。”
棄擲:拋棄。
況乃:何況;況且。
疏頑:懶散頑鈍。《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子谷負辱清朝。”
動即向一旬:動不動就是十來天。
敝裘:破舊的皮衣。一作“敝衣”。
何啻(chì):猶何止,豈只。
百結:用碎布綴成的衣服。
無聲:猶無言,即吞聲,不說話。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2

2、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4-25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十載(公元751年)冬天,是杜甫寄給成都(一說咸陽)、華原兩縣縣府裡友人的訴苦之作。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分為兩段,前四句為第一段,感慨身世;後八句為第二段,自述飢寒之狀。全詩直抒胸臆,反映了詩人不滿現實的鮮活個性,在杜詩中別具一格。

  詩的開篇四句就用長安顯貴們的榮華快意來襯托詩人自己的苦寒酸悲,這種以眾形“獨”的對比手法,在杜詩中常常取得一種驚心動魄的效果。據《元和郡縣誌》,“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六等之差,京都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如咸陽、華原)為畿縣。”詩是寄給兩縣友人的,所以用“赤縣”代指長安。要說那些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官曹”即袞袞諸公是“材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人更是材傑。事實上,“軟裘快馬”之輩,沒有幾個真“材傑”。有此四字,“材傑”之說的諷意就不言而喻了。說輕裘駿馬足以“當(抵當)冰雪”,適見苦寒之士難當風雪。“骨欲折”活用“心折骨驚”之語,形容落魄,生動傳神。

  前二句述以傾羨口吻,繼二句則以問答作唱嘆,滿腹憤慨,溢於言表。“杜陵野老”,詩人自指。所謂“杜曲幸有桑麻田”(《曲江三章》),雖薄有田產,但收成不佳。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有云:“田彼南山,荒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陶詩則雲:“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中化用其意,又活用秦東陵侯召平青門種瓜的典故,對上述境況作了一番形容:“南山豆苗早荒穢,青門瓜地新凍裂。”困頓之中最需他人扶持,怎奈人情比紙還薄,詩人處處遭遇白眼。一些小官僚脖頸抬得老高,一副不屑的神氣。而位居顯要的“朝廷故舊”,似乎也早已忘懷了這門窮交情,斷絕了往來。故言“鄉里兒童項領成,朝廷故舊禮數絕。”這些都是世俗常態。但經詩人拈出,頓成絕妙諷刺。“鄉里小兒”本是陶潛罵督郵的話;“項領”語出《小雅·節南山》,本形容公馬脖子既粗且直。“自然棄擲與時異,況乃疏頑臨事拙。”說“自然”,說“況乃”,似乎自認倒楣,言外之意可想而知。

  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飢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表現自己晚景淒涼,經常捱餓抱病,動不動臥床十來天,衣裳則是補丁重補丁。最後詩人直呼兩縣諸子而告之:“君不見空牆日色晚,此老無聲淚垂血。”默默泣血,是因為有苦無處訴。家徒四壁,則是貧極寫照,在杜詩中每有妙用。如“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百憂集行》)。此詩寫泣向暗壁,倍覺苦楚。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247-248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