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邊塞上樑朝的音信已然斷絕,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見到來。
聽到的皆是胡地悲哀悽涼的音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淚落痛斷腸。
自己原本纖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傷別流淚而損傷。
離恨之心終不能盡,以至於很快就衰老了。
自己迴歸故國的願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華山想重新合起來阻斷黃河一樣難以實現。

註釋
榆關:猶“榆塞”,泛指北方邊塞。
減束素:言腰部漸漸瘦細。
橫波:指眼。
填海:精衛填海。精衛是古代神話中的鳥名。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末二句言雖抱希望實際是無聊的空想。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榆關”,是戰國時期的關名,在今陝西省榆林市東。這裡泛指北方的關塞。這句說邊塞上自己祖國樑朝的音信已然斷絕。“漢使”,漢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庾信被滯留的西魏為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這句說祖國樑朝的的使者也不見到來。這二句點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國的音信、使節均已斷絕,流露出思念之情。

  “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樂,其音淒涼,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古時稱北方和西域民族為胡人,故云胡笳。“羌笛”,亦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樂,原出自古羌族(西部民族)。這二句寫作者聽到的皆是胡地悲哀悽涼的音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僅落淚斷腸。

  “束素”,為白色生絹,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腰如約素”,喻腰細軟如一束絹,形容是美女。“橫波”,指眼睛。這二句寫作者離別了祖國,非常悲傷,聽到胡笳而落淚,聞羌笛而斷腸,自己原本纖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傷別的眼睛,因流涕而損傷。

  恨心,充滿離恨之心。“歇”,盡,竭。“紅顏”。指女性豔麗的容貌。這兩句說自己離恨之心終不能盡,以至於很快就衰老了。以上四句,作者表明上是寫滿懷離恨的閨中思婦,而實際上是以此來自喻。

  庾信羈留北方後心情鬱憤,曾作《詠懷》二十七首,抒發懷念故國的感情和身世之悲,藝術上也更為成熟。本篇為其中第七首。詩中寫自己稽留北朝,悲傷落淚,恨心不歇,依然懷著不能實現的期望。
展開↧
詩文作者
庾信
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詩人。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是著名文學家。

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累官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後奉命出使西魏,因梁為西魏所滅,遂留居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清縣子,世稱其為“庾開府”。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最終在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贈原職,並加荊、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傳世,明人張溥輯有《庾開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的文學碩果。他的文學成就,昭示著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

334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