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菩薩蠻·過張見陽山居賦贈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九日水閣
下一篇詩文: 梧葉兒·嘲貪漢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到處都是車馬奔走的紛雜景象,我真羨慕你找到這樣一個幽靜偏僻的住處。這裡滿山都是殷紅的柿葉,聽到的是四面蕭蕭的清風。
看鏡中容顏漸老,感嘆功名無成。真想讓明月和銀河與我們做伴,和你一起高枕而臥,隱居在這個山間。

註釋
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雙調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
張見陽:即張純修,字子敏,號見陽,容若好友。
幽僻:幽靜偏僻。
柿葉:柿樹的葉子,經霜即紅 詩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功名”句:看鏡中容顏漸老,感嘆功名無成。語出杜甫《江上》“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
看鏡:照鏡子,常暗喻鏡中容顏漸衰之意。
秋河:銀河。
“與君”句:《楚辭·九辯》有“堯舜皆有所舉任兮,故高枕而自適”,是成語“高枕無憂”的出處,《世說新語·排調》載高靈與謝安語,謂謝安“屢違朝旨,高臥東山”,後人遂以“東山高臥”比喻悠閒隱居、不問世事。

參考資料:

1、(清)納蘭容若著.蘇纓注評,納蘭詞: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07:第281頁

2、(清)納蘭性德著.孫紅穎解譯,納蘭詞全鑑: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02:第302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三月十五日,朱彝尊、陳維崧等人與容若有西山之遊,宿於張純修處。是年秋,張純修已經出任陽江令。是詞作於秋日,柿葉紅遍,秋風四起,則作期當至晚為康熙十七年(1678年)。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79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詞上片寫對友人別墅的讚美,其嚮往之情毫無掩飾。下片寫世間的功名利祿之事不過過眼雲煙,表達出對官場鬥爭、人海沉浮的厭倦。全詞借景抒情,看似套語,卻露真情。

  上片寫詞人平日身在繁華都市之中,見慣了車水馬龍,如今來到友人幽屑的山間,實在心生羨慕。對友人的別墅毫無掩飾地讚美,到處都是車馬如龍,羨慕友人能尋到一個如此清幽的住處。在這裡,眼見的是滿山柿葉殷紅,聽聞的是四面蕭蕭清風,多麼美麗。但是,容若出身鐘鳴鼎食之家,享盡榮華,什麼優美的住所他未曾見過,何需對友人的別墅豔羨不已。

  下片說世間的功名利祿之事,只不過是鏡中之月、河中之影而已。看鏡中自己的容顏漸老,越發感慨功業無成。結尾兩句“安得此山間,與君高臥閒”則直接地表達了納蘭也渴望歸隱山林的願望:真想和友人一道隱居在此,以明月和銀河為伴,何等逍遙自在。至此,終於明白容若的真意,對見陽山莊的嚮往是假,對官場鬥爭、人海沉浮的厭倦才是真。容若真正想對友人說的,乃是結伴從紅塵喧囂中逃走吧,躲開這骯髒的一切。

  小詞有景有情,借景抒情,看似套語,卻露真情。納蘭性德雖身在高門廣廈,內心深處“其於世味也甚淡,直視勳名如糟粕,勢利如塵埃”。一位承平時代的貴公子,能夠作如此之想,古今難得。

參考資料:

1、(清)納蘭容若著.蘇纓注評,納蘭詞: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07:第281頁

2、張菊玲,李紅雨著.納蘭詞新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10:第29頁

展開↧
詩文作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1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