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減字木蘭花·銀箏旋品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若要問我為什麼要修建著三間茅屋,那遠在千里之外的梁汾好友啊,你應該是最清楚的。不是嗎?那富貴榮華的豪門朱戶生活,其實並不適合我。多想像那自由自在的海鷗一樣,能夠隨心所欲地飛翔啊,一切的煩惱都付之流水。但現實卻是.我如今還被這現實的虛名給牢牢地束縛著。我白白地耽擱了東風的輕拂,杏花天的美麗,於是我拍擊著紅牙板歌唱。
世事變幻如夢,像鄭人蕉中藏鹿一樣真假難辨。反覆無常,如同一局棋那樣變化莫測。暫且樂得清閒,與酒為伴,享受一些微薄的福分。大雪之後屋簷角閃爍的那一丁點兒翠綠,雨後靠牆栽種的綠苗,寒夜裡搖曳的燈燭。

註釋
卻賦:再賦。卻,再。
三楹(yíng):房屋一間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間茅屋,或為泛指幾間茅屋之意。
海鷗無事,閒飛閒宿:《列子·黃帝》載,海邊有人喜愛海鷗,每天早晨都會來海邊和海鷗一同遊玩,他的父親讓他把海鷗抓來,第二天他再到海邊,海鷗只在天上飛旋,不再飛落到他的身邊了。性德暗用此典,描述海鷗一般的無心而遨遊的生活。
浮名: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餘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遲日:春日,語出《詩經·幽風·七月》“春日遲遲”。
紅牙曲:謂拍擊著紅牙板歌唱。辛棄疾《滿江紅》:“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樽前飛下日邊訊息。”
塵土夢二句:《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邃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訟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無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詢士師之言可也。”,後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夢”等詞語,形容世間事物真偽難辨,得失無常等。劉克莊《念奴嬌》:“似甕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蟻。”
翻覆手二句:典出《三國志·王粲傳》,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棋局被攪亂,王粲把棋子恢復成原樣。下棋的人不相信王粲有這種記憶力,便用頭巾蓋住棋局,讓他用另一副棋照樣再擺一遍,王粲照做,兩副棋局相較,沒擺錯一個棋子。此典引申後比喻世事無常,是非莫辨。
耽閒:白白耽擱。
殢(tì)酒:縱酒。辛棄疾《最高樓》:“藕花雨溼前湖夜,桂枝風淡小山時,怎消除?須殢酒,更吟詩。”
消:享受。
有些些:有少量、有一點點。些些,湖北麻城、四川雲陽等地方言,詞中常用語。

參考資料:

1、夢江南著.人間最美納蘭詞: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07

2、聶小晴,泉凌波,閆晗編著.納蘭容若詞傳 倉央嘉措詩傳: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1:第62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顧貞觀南歸三年有餘,納蘭為了招待顧貞觀回到京都,專門建造了幾間茅屋,並寫下了這首詞以迎接顧貞觀。

參考資料:
1、納蘭性德著.納蘭全詞 走進納蘭容若的情意世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06:第29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納蘭這首詞與他其他的贈友詞有所不同,這一次他沒有一味地抒發懷念,而是側重敘志。“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這話問得蹊蹺。在風景秀麗的淥水亭旁邊修幾間中看不中用的茅屋,是燒錢多。所以,這樣的問題,很沒有建設性的水準,但句子卻是相當的流暢、明瞭。 接著是回答。有問有答,態度很端正。納蘭自圓其說,可以閒居於此,就像自由自在的海鷗那樣,無憂無慮,自得其樂。古代人喜歡用與海鷗為伴表示閒適或隱居。宋代陸游《雨夜懷唐安》詩中有“小閣簾櫳頻夢蝶,平湖煙水已盟鷗”句,用莊生夢蝶和鷗鳥訂盟的典故來喻示閒適的生活。納蘭淡泊功名,嚮往過著陶淵明等隱居標兵不問世事的悠閒生活。 “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這裡是看破紅塵的覺悟。生命如水,忙忙碌碌之間,一切都已經流逝。所有才情,所有的雄心壯志都將被風雨吹打得七零八落,而我豈能還為虛妄的功名利祿所縛?

  朱顏青鬢,枉被浮名誤!生活的底蘊究竟是什麼?是既然生下來了,就要活下去嗎?幾千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一代又一代人。有的追名逐利,有的獨善其身,有的寄情山水,有的燒香拜佛,有的捨生取義,有的苟且偷生。

  上片最後一句“紅牙曲”指拍擊著紅牙板歌唱。紅牙板是用紅色檀木製成,古代於唱歌時打拍子用的牙板,與北方說“數來寶”的藝人手中所持的碎板有些類似,只是木質更好、做工更細而已。元代詩人楊維楨專有一首《紅牙板》詩,描繪說:“良工削出紅冰片,自非紅鸞之舌為爾繩,安得三三貫成串?”

  下片點出所以要擺脫“浮名束”的原因,設想如何打發今後的生活。如今世事反覆無常,當袖手旁觀,將其作為一局棋來看待。蕉中鹿,有世事無常、真假難分的意思。典出《列子》:有一個鄭國人砍柴時,忽見一隻鹿跑過來,他一扁擔將鹿打死。他怕被獵人看見,將鹿藏在一個坑裡,上面蓋上一些蕉葉。等到他要將鹿帶回家時,卻找不到了,就以為這是一個夢,一路自言自語,被路旁一個人聽到了,這個路人好奇地依言找到了這隻鹿。樵夫回到家裡,不甘心失掉這隻鹿,夜裡真的又夢見他藏鹿的地方,還夢見拿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清早,樵夫就根據他夢中的線索找到了那個人。於是兩個人為爭鹿起訴,鬧到了法官那裡。這個故事形容世間事物真偽難辨,得失無常。

  既然世事無常,何不躲避在一邊,縱酒吟詩,自在悠閒,也算是安享一份微薄的福氣。

  大雪之後屋簷角閃爍的那一丁點兒翠綠,雨後靠牆栽種的綠苗,寒夜裡搖曳的燈燭——這,就是納蘭期望的生活意趣,他渴望擺脫宦海羈絆,避開現實去過田園的悠閒生活。

參考資料:
1、夢江南著.人間最美納蘭詞: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07
展開↧
詩文作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1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