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南康直節堂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十五從軍徵
下一篇詩文: 北征賦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南康太守辦公廳的東面,有一座廳堂叫“直節堂”,是朝請大夫徐望聖建造的。庭院裡有八棵杉樹,長短粗細一樣,直得像墨線彈的一樣,在二丈多高處開始長有枝葉。這些樹高聳的樣子就像高興起的太常旗,就像乘露盤的長柄。那種凜然正氣又像公卿大夫頭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長長的寶劍立在朝廷之上,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色。這裡起初是南康軍的各部門官吏住的地方,杉樹的樹蔭底下,是書記們蹲伏在一起辦公的場所,簿冊文書丟在焉面,沒有人知道這兒有什麼可貴之處。徐君見到這個地方,很是愛惜它,就改建成這座廳堂,而且命名為“直節”。

  樹木剛生長出來的時候,沒有不是直的。不幸經過風吹雨打而彎曲,或受到岩石的擠壓,這樣才隨外物的影響而屈曲變彎,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這樣的優質、松柏這樣的堅貞都免不了這樣。只有杉樹能順著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長得很直。活著能傲對冰雪,死後能利用它做棟樑屋宇,都與竹、柏相同,但在軀幹挺直這點上卻又超過了竹、柏。如拿杉的這種品格要求於人的話,那麼,這種人大概就是所謂“不等文王出現就會崛起”的豪傑之士吧!

  徐君性格溫和善良,廣施仁愛,在他任職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稱讚。他不施行嚴明苛刻的政令,但行為卻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歡的,就可知道他的為人了。《詩經》說:“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繼承前人的事業。”直節堂建成之後,徐君與客人在堂上宴飲,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著歌說:“我想做個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會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嗎?我想做個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會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嗎?正像這叢杉樹,高高聳立而不偏倚,枝椏伸展,葉片散佈,能安然而不危險嗎?然而清風吹動衣襟,飛雪灑滿庭院,杉樹依然顏色不變,您來到樹下休息遊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樹,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樹自己並不知道,而要依靠愛樹的人呀!廬山一帶的百姓,登上直節堂見到了杉樹,就會懷念起像杉樹一樣品行正直的人,這種懷念大概是永遠不會終止的吧!”一曲歌終,宴會也就散了。

  元豐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蘇轍記。

註釋
南康:郡名,郡治在今江西贛州。
聽事:處理政務。
朝請大夫:階官名。文職散官,從五品以上稱朝請大夫。
徐君望聖之:徐君,名望字聖之。
直如引繩:像牽繩引線那樣直。
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岌(jí)然:高的樣子。
揭:舉。
太常之旗:古時天子所建之旗。
建:建造。
承露之莖(jīng):託露盤的金莖。《漢書·郊祀志》載,漢武帝迷信神仙,於神明臺上做承露盤,立銅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為飲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盤承接甘露;金莖:指托盤的銅仙人高舉之掌。
凜(lǐn)然:不可侵犯的樣子。
軍: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州、府、監同隸屬於路。
曹吏:郡縣的屬官。文中指軍的屬官。
府史:府裡的低階官員。
所蹲伏:意為活動的場所。
簿書:官署的文書之類。
填委:紛集、堆積。
莫知貴也:沒有誰知道看重此處。
遂:順。
不待文王而興者:不必要文王出世,也能自己奮發有為。 文王:周文王;興:奮起,奮發。
溫良泛(fàn)愛:溫和、善良,廣泛地愛。泛:同“泛”。
循吏:奉職守法的官吏。
皦(jiǎo)察之政:苛察之政,指過度的要求。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先人有這樣的德行,因此子孫能夠繼續下去。
特立不倚:有獨立的見解和操守而不偏斜。
柯:樹枝。
燕嬉:宴飲嬉遊。
封植:栽培。
剪伐不至:不遭受砍伐。
闋(què):終,止。

參考資料:

1、蘇洵,蘇軾,蘇轍著.三蘇集 插圖本:萬卷出版公司,2008.12:第340-343頁

2、李回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廣選新注集評 蘇轍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01 第1版:第317-320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南康直節堂記》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作者任安徽績溪令時。當年,因搭救蘇軾被貶,至此已有六載。年屆五旬,尚屈沉下僚,但作者並無屈從之意。這篇文章是為南康太守徐望聖直節堂落成所作,借詠直節堂前的杉樹而抒發對世道不平的感慨。

參考資料:
1、堵軍主編.秋水織錦·唐宋八大家之蘇轍文集: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9:第102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全文主旨在於讚美朝請大夫徐望聖溫良泛愛,行為剛正耿直。文章寫了直節堂的外邊的八杉,敘寫了曹府的小吏不明白它的珍貴。杉樹能夠不扶自直,慢慢揭示文章的主旨。直到最後引用《詩經》中的一句話“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來點破。文章寫物見人,藏鋒沉馨,意在言外。

  文章緊扣“直節”兩字,將堂、樹、人緊密結合起來敘寫,讚美了堂前之杉,讚揚了建堂之人,並由此抒寫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文章第一部分敘寫直節堂之建與其命名。作者將堂、杉、人緊密結合起來敘寫,用比喻手法讚美了杉樹的高大挺直,用對比手法,讚揚了愛賞杉樹的徐君。第二部分承接上段對杉樹的描寫,讚美杉樹剛直不屈的性格。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杉樹的美好品質。首先是將杉樹與其他植物對比,指出物生而直,但在生長過程中,往往抵制不住外物的引誘與擠壓,故“委曲隨物”,雖竹箭松柏也不能免於此,只有杉樹能保持它的挺直。然後是將杉樹與竹柏對比,指出它們雖同能傲冰雪,同是死能利棟宇,但杉樹在挺直方面要優過竹柏。雖寫杉樹,但最後還是歸結到人。第三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對徐君的敘寫,讚揚徐君不為苛察之政,而“行不失於直”的品格。客人所唱之歌,既是對徐君處世態度的總結,也準確地表達了作者本人的人生態度。不可為曲,不可太直,應通達靈活而不失正直。就像杉樹,特立不倚,但它所以安而不危,剪伐不至,是因為得到徐君的愛賞呵護。正因如此,將來廬山之人升堂見杉,將長久地懷念像徐君這樣的人。

  文章在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第一,構思精巧。文章緊扣“直節”二字展開,雙線並行,既讚美了杉,又頌揚了人,以寫杉為手段,以頌人為目的。第二,結構嚴密。文章第一部分寫杉寫人,還限於外部描寫和間接描寫,第二部分則寫杉的品格,第三部分寫人的品質,形成一個總敘分承的結構,表達十分嚴謹。第三,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如將徐君與曹吏、府史對比,將杉樹與竹柏對比,使人與物的優秀品質更加鮮明突出。

參考資料:
1、王琳,邢培順編選.蘇洵 蘇轍集:鳳凰出版社,2007.10:第342頁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轍
蘇轍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後,獲召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勸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2118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