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憶江南
下一篇詩文: 迢迢牽牛星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花仍在爭奇鬥豔,人走近了鳥卻沒有被驚動。

註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參考資料:
1、王沛霖等編,小學語文古詩講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詩為詩人贊畫之作。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唐代王維所作,但在王維的作品,或在《全唐詩》都沒有此詩;一說是原為南宋僧人川禪師為註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一說為宋代佚名詩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級小學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作者一欄裡即是“宋·佚名”。

參考資料:

1、徐林旗主編,中華古詩詞精選,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04,第116頁

2、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課程改革委員會, 九年義務課本語文一年級第一學期(第4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20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讚歎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後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著琅琅上口。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溼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裡,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說的是花兒儘管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盡情地開放,但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的極致後還是要飄然而去,而只有在畫中,花兒美而不謝同樣,畫中的鳥,永遠是那麼可愛動人。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無聲”一樣,“人來鳥不驚”也是表示著鳥彷彿應該“驚”的,所以這說明畫家筆下之鳥的逼真了。這裡詩人以“近聽水無聲”來表現水的潺潺可聽,以“人來鳥不驚”來表現鳥的可驚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參考資料:

1、王沛霖等編,小學語文古詩講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頁

2、《閩南方言與文化》編委會編,閩南方言與文化 教師教學參考手冊 幼兒園、小學低年級、中年級部分,廈門音像出版社,2009.12,第67頁

3、谷鳴 季東主編,小學生古詩欣賞辭典,寧波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362頁

展開↧
詩文作者
王維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44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