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編過他的家譜,他就是家譜上邊所說的現在任泰州海陵縣的主簿。先生不但與兄長許元相互友愛而被天下稱讚,而且從少年時就超出一般人,他從不受約束,擅長辯論,與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謀略而被當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寶元(1038—1040)年間,朝廷開設方略科,來招納天下具有特異才能的人才,當時陝西大帥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諡號)、鄭文肅公(鄭戩的諡號)爭相寫信推薦先生,因此,他被徵召進京應試,結果被任命為太廟齋郎,不久被選派做泰州海陵縣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薦舉先生有雄才大略,應該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驗他,不應該把他放置在州、縣做一般官吏。許君也曾經意氣慷慨,自信自負,想有一番作為。但終究沒能有一次顯示自己才智的機會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傷啊。
  讀書人當中本來就有那種遠離塵世、與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圖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諷刺謾罵、嘲笑侮辱、窮苦愁困都不後悔,他們都沒有一般人那種對名利的營求之心,而對後世有所期望,因此他們的失意、不合時宜也是應該的。至於那些富有機智謀略、追求功名利祿的讀書人,企圖利用時世的變化,去營求權勢和物利,卻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難以數記的。然而,才辯足以改變一切事物,卻在重用遊說的時代困窮;智謀足以奪取三軍的統帥,卻在崇尚武力的國家遭受屈辱,這種情況又怎麼解釋呢?唉!那些對後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卻不後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許君死時五十九歲,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長子名瓌,沒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戶參軍;三子名琦,任太廟齋郎;四子名琳,中了進士。五個女兒,已經出嫁的兩個,一個嫁於進士周奉先,一個嫁於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
  墓碑上的銘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沒有誰排擠而阻礙他。唉!許君卻死於小小的海陵縣主簿的官位上,是什麼人使他這樣的呢?

註釋
①泰州海陵縣:現在的江蘇省泰縣。現在為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
②譜:為……做家譜。
③器:器重。
④以:來...。
⑤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為宋名臣。
⑥鄭文肅公:名戩,字天休,蘇州吳縣人。
⑦齟齬(jǔyǔ):這裡指政治意見不合。
⑧右武:崇尚武道。
⑨不仕:不出來做官。
⑩起:使……起。
展開↧
評價 補充糾錯
許平是個終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這篇墓誌銘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劇。第一段寫許君有大才卻終不得用的事實;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托許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寫許君的後事;第四段銘文只二十餘字,概括許平一生遭遇,隱含強烈的悲憤。全文議論較多,情調慷慨悲涼。
展開↧
詩文作者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184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