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竹枝詞九首·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竹枝詞九首·其一
下一篇詩文: 送廖參謀東遊二首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雨後初晴,陽光照耀著江上的紅樓,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橋東橋西長著美好的楊柳,樹下人來人往,一邊唱著歌一邊漫行。

註釋
瀼(ráng)西:今重慶奉節瀼水西岸。陸游《入蜀記》:“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
縠(hú)文:縐紗似的皺紋,常用以喻水的波紋。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46-349

2、吳在慶 編選.劉禹錫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30-136

3、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36-4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本首詩是組詩《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三首。這組詩當作於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夔州在長江三峽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地流行著叫“竹枝詞”的民歌形式。劉禹錫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九首》,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

參考資料:

1、吳在慶 編選.劉禹錫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30-136

2、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36-41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江上朱樓”一首,寫當地民俗風情。楊柳本是夾河而生,詩人用“橋東”“橋西”加以重複指示,把人的視線牽移到此,在人的刻意關注中,楊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氣息便愈加濃郁可感。

  把橋上的行人用“人來人去”來表現,以見其熙熙攘攘,人流湧動,充滿了動感,緊接著綴以“唱歌聲”三字,歌聲與往來行人牽引雜合,忙碌而繁鬧的市井氣息撲面而來。土俗民風的獨特性因這些詞語的重複而得到了更突出的顯示。

參考資料:

1、吳在慶 編選.劉禹錫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30-136

2、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36-41

展開↧
詩文作者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77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