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竹枝詞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山上開放的桃花、李花層層疊疊、佈滿山野,遙望山頂,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嫋嫋的炊煙,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處。
戴著銀釧金釵的婦女們到下山擔水準備做飯,挎著長刀、戴著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

註釋
燒畲(shē):指的是燒荒種田。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組詩當作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此詩為其中之一。夔州在長江三峽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地流行著叫“竹枝詞”的民歌形式。劉禹錫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九首》,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

參考資料:

1、吳在慶 編選·劉禹錫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2、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這是組詩《竹枝詞九首》的最後一首。這首詩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它不是一般的模山範水,不是著力於表現山水的容態精神,而是從中發掘出一種比自然美更為可貴的勞動的美,創造力的美。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開頭用一個“山”字領起,一下子把詩人面對春山、觀賞山景的形象勾畫出來了。俗諺說:“桃花開,李花敗。”一般是李花先開,桃花後開。現在桃花、李花同時盛開,這是山地氣候不齊所特有的景象。“層層”狀桃李花的繁茂與普遍。此山彼山,觸處皆是。那種色彩絢爛、滿山飄香的景象可以想見。次句由景及人。“雲間”形容山頂之高。詩人遙望山頂,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嫋嫋的炊煙。他推斷,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處。“是人家”三字是詩人注意力的歸著點。“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詩人探尋的目光越過滿山的桃李,透過山頂的雲霧,終於找到了繡出這滿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創造的。山美、花木美,都來自山村居民的勞動之美。以下即轉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勞動場景的描畫。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兩句寫山村居民熱氣騰騰的勞動生活。挎著長刀、戴著短笠的男人們根據傳統的辦法前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戴著飾物的青年婦女們下山擔水,準備做飯。在這裡,作者運用了兩種修辭手法。一、借代。用“銀釧金釵”借代青年婦女,用“長刀短笠”借代壯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徵,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二、對仗。不僅上下兩句相對,而且還採用了句中自為對(即當句對)的辦法,把語言錘打得十分凝鍊。

  全詩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圖,孤立起來看,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合起來看,恰好構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由滿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勞動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詩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婦女們負水對歌、燒畲時火光燭天以及秋後滿山金黃等情景統統留給讀者去想象,畫面的轉接與安排極有理致。詩中沒有直接發出讚美,但那種與勞動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輕快的節奏,那種著力描繪創造力之美的藝術構思,都隱隱透露出詩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對勞動生活的讚歎。劉禹錫貶謫巴山楚水之時,接近了人民,南國的風土人情,激盪了他的詩情,豐富和提高了他的藝術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擴大了視野,在審美鑑賞力和表現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竹枝詞九首·其九》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表現的是巴東山區人民的勞動生活,宛如一幅風俗畫。詩中以漫山開放的桃花李花和繚繞在藍天白雲之間的縷縷炊煙作為春耕大忙時節的自然背景,在這背景上來點綴並活動著在江邊汲水為炊的婦女和以刀耕火種的原始方式在田園勞作的男子。全詩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同時也在男耕女炊、村莊男女各當家的畫面上顯示出勞動人民質樸勤勞的本色,亦顯示出詩人新穎的審美趣味。
展開↧
詩文作者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77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