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涼州詞三首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涼州詞三首·其三
下一篇詩文: 野老歌 / 山農詞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其一
低飛的雁群在傍晚時分出現在邊城,蘆筍正在努力生長。
一群駱駝滿載著貨物伴著叮的駝鈴聲緩緩前進。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絲綢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

其二
古鎮的城門向著沙漠開敞,胡人計程車兵經常依靠著小山丘。
巡邏邊城的來使出行應該趁早,想要平安無事沒有使者來到。

其三
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
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註釋
磧:讀qì,戈壁、沙漠。
白練:白色的絹。這裡泛指絲綢。
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年),為吐蕃所陷。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使客:使者。鳳林關:在唐代隴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肅臨夏)境內。位於黃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細,幹熟時呈白色,為牛羊所喜食。
黃榆:喬木名,樹皮黃褐色。葉,果均可食。
六十秋:從吐蕃全部佔領隴右之地至作者寫詩之時,已過去了六十年之久。
恩澤:恩惠賞賜。
涼州:唐隴右道屬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代宗寶應、廣德年間淪於吐蕃之手。此地以涼州泛指隴右失地。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中國網路文學聯盟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安史之亂以後,吐蕃族趁虛大興甲兵,東下牧馬,佔據了唐西北涼州(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從八世紀後期到九世紀中葉長達半個多世紀。詩人目睹這一現實,感慨萬千,寫了《涼州詞三首》。

參考資料:
1、何國治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63-764
展開↧
詩文作者
張籍
張籍

張籍(約766年—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野老歌》等。

46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