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鵲橋仙·夜聞杜鵑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梅花絕句·其二
下一篇詩文: 朝中措·梅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暮春時節,眺望江面,風雨連天。篷蔽的茅屋裡,燭燈明滅,悄無人言。連樹林裡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惟有杜鵑,在月夜裡孤苦哀啼。
啼聲越來越遠,帶著深深的漆黑的影子,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隻故園的杜鵑,帶著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矣。

註釋
杜鵑:鳥名,又稱“杜宇”、“子規”、“ 鶗鴂”、“怨鳥”。傳 說古蜀國王,名“杜宇”,號“望帝”,禪位於開明之士,隱於西山,死後,其魂化為杜鵑鳥。啼聲哀苦,每至血流於喙。
蓬窗:猶蓬戶,即編蓬草為窗,謂窗戶之簡陋。《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櫃。”宋劉克犀《打夕詩》:“蓬窗亦有精勤士。”《剪燈新話·至正妓人行》:“土炕蓬窗愁寂夜,挑燈快讀解愁頤。”皆可證。
春晚:即晚春,暮春時節。
杜宇:即杜鵑。
深枝:樹林深處的枝條。
故山:故鄉的山林,即故鄉。
羈旅:寄居他鄉。羈,停留。

參考資料:

1、徐培均編.婉約詞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93-194

2、王雙啟編著.陸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104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當是陸游客居四川時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陸游離開南鄭,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職,之後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據夏承燾《放翁詞編年箋註》,此詞就寫於這段時間。

參考資料:

1、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392-1394

2、王雙啟編著.陸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104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杜鵑,在蜀也是常見的暮春而鳴。它又名杜宇、子規、鵜鴂,古人曾賦予它很多意義,蜀人更把它編成了一個哀悽動人的故事。(《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因此,這種鳥的啼鳴常引起人們的許多聯想,住在蜀地的文士關於杜鵑的吟詠當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聞杜鵑”,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絃而思緒萬千了。

  上片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詞人從景物寫起:“茅簷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茅簷”、“蓬窗”指其簡陋的寓所。當然,陸游住所未必如此,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讀者不必拘執。在這樣的寓所裡,“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黃的燈下,他該是多麼寂寥。同時作者想象出“連江風雨”、“蕭蕭暗雨打窗聲”。其愁緒便躍然紙上。“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時他聽到了鵑啼,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先反襯一筆: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刺耳;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一到晚春便“燕懶鶯殘”、悄然無聲了,對這“無聲”的怨悱,就是對“有聲”的厭煩。“總”字傳達出了那種怨責、無奈的情味。接著再泛寫一筆:“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這個風雨之夜,月夜的鵑啼是很悽楚的——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何況是此時此境呢! “常啼”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的感受。

  下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境,著重於氣氛的渲染。杜鵑,又名杜宇,這種傳說中古代蜀帝靈魂的鳥,常在夜間啼叫,其聲淒厲悲涼,往往觸發旅人思鄉之情。杜鵑這種“悲鳥”,在這種環境氣氛裡啼鳴,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著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這杜鵑竟然可以在發出鳴叫,催成詞人幾行清淚,驚殘他一枕孤夢之後,又揀深枝飛去。“孤夢”點明:客中無聊,寄之於夢,偏又被“驚殘”。“催成清淚”,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故曰“催”。就這樣還不停息,“又揀深枝飛去”,繼續它的哀鳴。“又”,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杜甫《子規》寫道:“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悶時那能聽這啼聲,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著人飛!這裡寫的也是這種情況。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悽之感、一種心理重負之外,還由於它的象徵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鳴,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如《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同時,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不如歸去”,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故山”,故鄉。“半世”,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故說半世。這結尾的兩句進一步表明處境,生髮感慨,把他此時聞鵑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在故鄉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之所以“不堪聽”,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志業未遂的心緒,而此時作客他鄉更增加了一重羈愁,這裡的“猶自……況”就是表示這種遞進。

  縱觀全詞,作者先繪景,渲染氣氛,再用對比托出杜鵑夜啼,接著寫啼聲引發的感受,最後透過聯想,表達人生的感慨。可謂結構細密,層次分明。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2-1394頁
展開↧
詩文作者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899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