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遊之地,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
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髮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並未死去!

註釋
記夢:記錄夢境;師伯渾,詞人的朋友。
雪曉清笳亂起:大雪飄飛的清早笳聲亂起。笳,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管樂器。
想關河:想必這樣的邊關河防。
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青海際:青海湖邊。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睡覺:睡醒。
漏聲斷:漏聲盡。指夜深。漏,古代計時器。
自許句:自己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
殘:此指頭髮脫落稀疏,意即年老。
展開↧
譯文及註釋二 補充糾錯
譯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聲此起彼落回應。夢裡我不知來到哪裡,竟有這邊關風情。驃勇的戰馬寂寂無聲,看著像急流滾滾向前挺進。呵!不由我聯想起那雄關大河的邊地情景,想起金人佔領著的雁門,還有那遙遙的青海邊境!
醒來在寒燈晃動的殘夜裡睜開眼睛,漏聲停,曉月斜映著窗紙天色將明。萬里外封王拜侯我還有自信。但現在誰能理解我的衷情?時間雖然無情地摧落了我的雙鬢,但決不會死去我那報國的雄心!

註釋
①這首詞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陸游自漢中回成都後所作。師伯渾:師渾甫,字伯渾,四川眉山人。陸游自成都去犍為,識之於眉山。他隱居不仕,陸游說他有才氣、能詩文,併為他的《師伯渾文集》作序。
②雪曉:下雪的早晨。笳:古代號角一類的軍樂。清笳,清涼的胡笳聲。
③無聲:古代夜行軍,令士卒口中銜枚,故無聲。句意是說披著鐵甲的騎兵,銜枚無聲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關河:關塞、河防。雁門:即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雁門山上。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際,青海湖邊。這兩處都是古代邊防重地。
⑤睡覺: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銅壺盛水,壺底穿一孔,壺中水以漏漸減,所以計時。漏聲斷,滴漏聲停止,則一夜將盡,天快亮了。
⑦“自許”句:是說自信能在萬里之外立功封侯。《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少有大志,投筆從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來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這裡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鬢殘:喻衰老。

參考資料:

1、聶石樵.宋代詩文選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08:第227頁

2、張永鑫,劉桂秋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陸游詩詞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297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劍南文集》卷十四《師伯渾文集序》雲:“乾道癸巳,予自成都適犍為,識隱士師伯渾於眉山。一見,知其天下偉人。伯渾自少時名震秦蜀,東被吳楚,一時高流皆尊慕之,願與交。”乾道癸巳即乾道九年(1173),犍為即嘉州(今四川樂山)。可知師伯渾是陸游乾道九年自成都赴嘉州知州任時在眉山結識的一位蜀中高士。淳熙元年(1174)春陸游離嘉州。和師伯渾餞別於青衣江上。後四年師伯渾病逝,此詞當作於這期間。

參考資料:
1、王新霞·陸游詩詞: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光畫面:雪、笳、鐵騎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裡來。讓讀者一下子把聯想融於作者的描繪之中。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然後才又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裡,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但是,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當時落在誰的手裡呢?那就不忍說了。那作者為何有這樣的“夢遊”呢?只因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這壓著作者的心病,遲遲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復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想。首先描寫了冷清孤寂的環境:漏盡更殘,寒燈一點,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這樣的環境,既和清笳亂起、鐵騎似水的夢境相對照,又和作者從戎報國、封侯萬里的雄心相映襯,使得全詞增添了抑揚起伏的情致。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虛實對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現了詞人的失落情懷。“有誰知”三字,照應“寄師伯渾”的題目,婉轉地表示了把對方視為知己摯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雖老而雄心仍在,於蒼涼悲憤之中更見豪壯之氣,從而振起全篇,激揚著高亢的情調。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雖然離開南鄭前線回到後方,可是始終不忘要繼續參加抗金事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夢境和實感,上下片呵成一氣,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五十七字中的筆調,具有壯闊的境界和教育人們為國獻身的思想內涵。

參考資料:

1、王雙啟.陸游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01頁

2、《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5-1386頁

展開↧
賞析二 補充糾錯
  這首寄贈友人的詞,當作於陸游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上片寫夢遊中的世界。“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句,寫自己睡夢之中不知道漫遊到什麼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地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鐵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此處運用比喻,形象、具體,這是作者所見,寫出軍隊紀律是那麼嚴明,軍容是那麼整齊,軍隊的聲勢是那麼浩大。“想關河:雁門西,清海際”,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了“夢遊處、不知何地”這句話,這裡是作者的聯想。作者為什麼單單想到雁門、青海一帶呢?作者只是以此來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如今落在異族人之手,那就不難解釋作為愛國詞人的陸游有這樣的“夢遊”了,那是因為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慨。“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一覺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寒燈”“漏聲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淒涼,襯托出作者心境的悽苦悲涼。這正是因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詞人悲愁心境的寫照。“自許封侯在萬里”,自己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誰知道,我雖然現兩鬢髮白,但壯志猶存。此句一出,更讓人讚歎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當然“有誰知”三個字,表現了作者對朝廷排斥愛國者的行徑的憤怒譴責,也讓人體味到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上下片一氣呵成,夢境和實感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詞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懷之作。上片描寫的夢中所見景象“關河”“雁門”“青海”都是南宋當時重要的西北邊防重地。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透過夢迴當年雪夜軍旅生活情景及夢醒後的孤寂,表達了詞人執著的為國獻身精神。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上片記夢,寫夢遊中詞人來到前線,清笳四起,鐵騎無聲,關塞雄麗,一派清寒肅穆的邊塞軍旅生活場面;下片抒情,對孤苦寒燈,聽悽切漏聲,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嘆鬢髮花白,卻依然執著自信,壯志不老。全詞以夢境與現實的交織對比,來抒寫詞人至死不衰的愛國激情,頗具沉雄悲壯之美。
展開↧
詩文作者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899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