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劍閣銘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飲酒·其三
下一篇詩文: 北芒客舍詩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那遠遠的梁山,堆積著高高的石塊。向遠處可以連線到荊山、衡山,近處綴連著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達到褒斜道。(這個地方)比彭門都狹窄,比嵩山、華山都要高。
  這就是蜀地的門戶啊,堅固又作為此地的主山。這個地方就叫做劍閣,懸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險到了極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極端。天下混亂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歸順。(它)從已經過去了的漢朝開始關閉,到了晉朝才重新開放。
  秦朝得到了120座雄關,得以兼併諸侯;齊國得到了12座雄關,田生才得以獻出籌略。況且這種關口,是國土的邊緣。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親信可千萬不能派他堅守此地! 
  當年魏武侯泛舟遊於西河,讚歎河山險固而喜形於色,被吳起批評。國家的興盛實際上在於德行,(無德的話,)險地也難穩據。那據有洞庭的楚國和據有孟門的晉國,早已沒有後人祭祀。從古至今,上天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憑著險阻昏庸地統治,很少有不敗的。公孫述已經被滅,劉家也已投降。這些已傾覆的車子的軌跡,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這篇銘刻在這山凹處,就是為了告誡四川的老百姓的。

註釋
巖巖:高聳的樣子。梁山:指梁州(治今陝西漢中)境內的山。
峨峨:高高的樣子。
屬(zhǔ):連線。荊衡:指荊山(位於今湖北省南漳縣境)與衡山(位於今湖南省衡陽市境),代指兩湖地區。
岷嶓:指岷山(位於今四川省西北部)與嶓冢山(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肅省禮縣之間)
邛僰:邛,古國名,位於今四川省邛崍市一帶;僰,本為西南少數民族名,後引為地名,大致位於今四川省宜賓市一帶。
褒斜:指褒斜道,位於今陝西省秦嶺山區,南起褒谷口(今陝西省褒城縣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陝西省眉縣斜峪關口)。
彭碣:據劉淵林《蜀都賦注》:岷山都安縣有兩山相對立,如闕,號曰彭門。約位於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帶。
嵩華:指嵩山(位於今河南省登封市境)與華山(位於今陝西省華陰縣境)。
固:堅固的地方。鎮:一方主山。
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有:用作朝代名前,無實意。
田生:疑為《史記》載田生。
矧:況且。狹隘:狹窄的地方,多指山口。
土:國土。外區:邊緣地帶。
荷:拿著。戟:古代兵器。趑趄:躊躇不前的樣子。
匪:同“非”,不是。
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戰國初期魏國國君與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他和吳起在黃河中游有過著名的“河山之險不足保”的談話。
吳起:是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漢族,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洞庭:湖名,位於今湖南省北部,此處代指楚國。孟門:位於今山西省柳林縣,代指晉國。
阻:險阻。昏:昏暗的統治。
公孫:指公孫述。公孫述(?-36) ,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西漢末,以父官蔭郎,補清水縣長(在今甘肅省境內)。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述受任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群雄競起,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是時公孫述僭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自稱“白帝”。
劉氏:指蜀漢政權。銜璧:指諸侯投降。
勒:刻。山阿:山坳處。
梁益:梁,指梁州,三國時置,治今陝西省漢中市。益,指益州,西漢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處指代四川地區。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劍閣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劍山,歷來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勢險要,峭壁對峙如門,無路可通。相傳諸葛亮在此修棧道,也稱閣道,故名劍閣。太康(280~289年)初年,張載隨父赴蜀郡太守任,路過此地,四望山川,懷古思今而作此文。益州刺史見而愛之,上獻朝廷,得到晉武帝的讚賞,命人刻石,真正成為銘文。

參考資料:
1、本書編委會編.魏晉南北朝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81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篇銘文首先對劍閣的地理形勢加以介紹,描寫了它“窮地之險,投路之峻”的險要之勢;接著引發出作者的告諭,這種告誡並不在於對蜀人恃險好亂的規勸,而在於希望統治者從中悟出“興實在德,險亦難持”的真理,它不僅是對那些“憑阻作昏”的割據勢力的警示,也是對朝廷的勸誠。

  文章採用整飭諧暢的四言韻語,四十六句分作四段,逐段換韻,筆姿縱橫,愈轉愈深。

  首段極狀梁山的地形地勢。作者以梁山為輻射點,作全方位的觀照:先以鋪張揚厲的賦筆鋪寫梁山遠連荊山、衡山,近接岷山、蟠冢山,南通邛焚之地,北達褒斜棧道,為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繼而將梁山與彭門、碣石、嵩山、華山反覆對照,誇飾其高峻之狀。

  二段承接上文,進而點出劍閣為鎮守蜀Jll的門戶。“壁立千仞”四字形象鮮明,劍閣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聳的雄姿躍然紙上。接著宕開一筆,顧望歷史,以蜀漢閉劍閣拒魏,魏鍾會攻劍閣克蜀的事例,著重總結劍閣在治世與亂世的不同作用:“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這就為下文申足三重誡言奠定了基礎。

  三段化用西漢初年田肯慶賀劉邦智擒韓信的歷史典故,指出秦、齊之所以成就霸業,併吞諸侯,實得山河險固之地利,進而強調劍閣之險隘尤過秦、齊——“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從而提出此文的第一重誡言:警告中央政權的執政者,務必注意“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此言脫胎于田肯”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而語言更加精粹警策,足見張載鍛鑄語言之工。晉武帝鑑於曹魏政權單行郡縣制而早亡,大肆分封諸子,指望屏藩天下,拱衛中央,針對當時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現實,張載忠告執政者選擇親信親近之人鎮守巴蜀,還是有見地的。李白《蜀道難》吟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即此二句。

  四段繼續借古諷今,以吳起諫魏武侯之言,說明國家之興衰存亡,歸根到底取決於修政仁德,從而提煉出比上文更為深刻精警的第二重誡言:“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最後藉助東漢初年公孫述與三國時劉禪敗亡的例項,警告梁、益地方政權的當權者,勿蹈割據自滅的覆轍,發出“憑阻作昏,鮮不敗績”的第三重誡言。

  此銘意深文省,語溫詞潤,兼具概括性和典麗性。全文圍繞三重誡言佈局謀篇,行文有高屋建瓴之勢,語言有精警雋永之味。

參考資料:
1、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518
展開↧
詩文作者
張載
張載
張載,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詳。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亢與張載、張協二人。

9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