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梁甫行
下一篇詩文: 讀山海經·其十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到了半夜還不能入睡,就坐起來彈琴。
明亮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帳幔照了進來,清風吹著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號,飛翔盤旋著的鳥在北林鳴叫。
這時徘徊會看到些什麼呢?不過是獨自傷心罷了。

註釋
夜中不能寐, 起坐彈鳴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詩》詩句:“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意思是因為憂傷,到了半夜還不能入睡,就起來彈琴。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鑑明月:明亮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帳幔照了進來。薄帷,薄薄的帳幔。鑑,照。
孤鴻:失群的大雁。
號:鳴叫、哀號。
翔鳥:飛翔盤旋著的鳥。鳥在夜裡飛翔正因為月明。
北林:《詩經·秦風·晨風》:“鴥(yù)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後人往往用“北林”一詞表示憂傷。

參考資料:
1、魏耕原 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798-799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阮籍生活在魏晉之際,原有雄心壯志。曹魏後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他們大肆屠殺政治上的異己人物,造成異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隨著政治風雲日趨險惡,只得放棄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辦法來躲避矛盾,終日飲酒,不問世事,“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史傳記載他“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他將情緒發洩出來而作組詩《詠懷八十二首》,此詩便為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
1、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詩歌表達了詩人內心憤懣、悲涼、落寞、憂慮等複雜的感情。不過,儘管詩人發出“憂思獨傷心”的長嘆,卻始終沒有把“憂思”直接說破,而是“直舉情形色相以示人”,將內心的情緒含蘊在形象的描寫中。冷月清風、曠野孤鴻、深夜不眠的彈琴者,將無形的 “憂思”化為直觀的形象,猶如在人的眼前耳畔。這首詩採用動靜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起坐彈鳴琴”是動;清風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動。前者是人的動,後者是物的動,都示意著詩人內心的焦躁。然而。這裡的動是以如磐夜色為背景的。動,更襯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籠罩著一切,象徵著政治形勢的險惡和詩人心靈上承受著的重壓。這首詩言近旨遠,寄託幽深,耐人尋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這兩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彈琴,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憂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彈琴,也是為了抒發憂思,而他的憂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憂思不過是懷鄉引起的,阮籍的憂思卻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產生的。南朝宋顏延之說:“阮籍在晉文代,常慮禍患,故發此詠耳。”(《文選》李善注引)李善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這是說,阮籍生活在魏晉之際這樣一個黑暗時代,憂讒畏禍,所以發出這種“憂生之嗟”。清人何焯認為:“籍之憂思所謂有甚於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何氏以為阮籍的“憂思”比“憂生之嗟”更為深刻,注家並不瞭解這一點。一般讀者當然更是無法弄清究竟是何種“憂思”。不過,《晉書·阮籍傳》說:“(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由此或可得其彷彿。史載詩人“善彈琴”,他正是以琴聲來排洩心中的苦悶。這裡以“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著意寫詩人的苦悶和憂思。

  詩人沒有直接點明詩中所抒發的“憂思”,卻寫道:“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寫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帳幔上,寫帶有幾分涼意的清風吹拂在詩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種悽清的氣氛。這似乎是在寫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詩人,清風吹拂的是詩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說寫景正是為了寫人。這樣寫,比直接寫人,更富有藝術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盡,意味無窮。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是繼續寫景。是寫孤鴻在野外哀號,而盤旋的飛鳥在北林上悲鳴。如果說,上兩句是寫詩人的所見,這兩句就是寫詩人的所聞。所見者清風、明月,所聞者鴻號、鳥鳴,皆以動寫靜,寫出寂靜悽清的環境,以映襯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選六臣注》中,呂延濟說:“夜中,喻昏亂。”呂向說:“孤鴻,喻賢臣孤獨在外。翔鳥,鷙鳥,以比權臣在近,謂晉文王。”好像詩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牽強附會。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在月光下,清風徐來,詩人在徘徊,孤鴻、翔鳥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朧,夜色蒼茫,他(它)們見到什麼: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憂思獨傷心”。這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失望、愁悶和痛苦的心情,也為五言《詠懷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調。

  阮籍五言《詠懷八十二首》,是千古傑作,對中國古代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劉勰說:“阮旨遙深。”(《文心雕龍·明詩》)鍾嶸說:“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上)李善說:“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文選》卷二十三)都說明阮籍詩隱晦難解。阮詩隱晦難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多用比興手法。而這是特定的時代和險惡的政治環境及詩人獨特的遭遇造成的。

參考資料:

1、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307-308

2、魏耕原 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798-799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是一首五言詩。詩中以“明月”、“清風”、“孤鴻”、“翔鳥”的意象,映襯出詩人不寐而彈琴的孤影,道出了其在長夜未央時代的徘徊和憂思。此詩反映了詩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在種種醉態、狂態掩蓋下,內心充溢的無限孤獨寂寞、痛苦憂憤之情。
展開↧
詩文作者
阮籍
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2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