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琵琶仙·中秋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熱淚雙流卻飲泣無聲,只是痛悔從前沒有珍視你的一往深情。想憑藉丹青來重新和你聚會,淚眼模糊心碎腸斷不能把你的容貌畫成。
離別時的話語還分明在耳,比翼齊飛的好夢半夜裡被無端驚醒。你已自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註釋
憑仗:倚仗;憑靠。
丹青:指亡婦的畫像。
省(xǐng)識:記憶起、憶起。
盈盈:此語含有雙關意,既有由省識得來的容貌比眼前的畫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無限傷感充盈於懷之意。
 忒(tè):方言,太、特。
鶼鶼(jiān):即鶼鳥,比翼鳥。似鳧,青赤色,相得乃飛。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夜雨鈴:白居易《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參考資料:

1、田萍.《納蘭詞全集鑑賞》: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年:第45頁

2、李元洛.《在天願作比翼鳥·歷代文人愛情詩詞曲三百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93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康熙十六年(1677)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盧氏死後,納蘭就陷入無盡的哀傷之中。他寫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詞。《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首詞,它大約寫於盧氏去世不久。

參考資料:
1、斗南主編·人一生要讀的古典詩詞 經典珍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5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詞的上闋,抒寫了丹青重識的悲慼。睹物思人,自然情傷,更不用說是面對展露容顏笑貌的畫像了。放“淚咽卻無聲”,起句感情凝重。因無聲之泣比有聲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從前悔薄情”,語痛情切,讀後如見作者對著畫像呼喚亡靈表示悔痛的情景。從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嚴厲責己,正表現出愛之深、愛之切。“憑仗丹青重省識,一片傷心畫不成”,道出了突然見到亡妻畫像時的複雜心情與愴絕感情。生時雖然同床共席,但死別使他們分離,今天憑藉畫像重新見到了那清俊的面龐,盈盈的雙目,怎能不使他悲傷欲絕呢?“畫不成”這一句,用元好問《十日作》成句,意謂因傷心一片故難以握筆填詞,上闋就在這樣濃重的傷情中結束。

  詞的下闕寫回憶訣別的哀痛。“別語忒分明”一句,雖未具體寫別語的內容,但它包含著妻子臨終時沒說完的肺腑言、衷腸語。如今它是那樣清楚地迴響在耳邊。當時,他並未意識到這是最後的聲音,孰料它竟成永別的遺言!言猶在耳,痛定思痛,令人不勝其哀。“午夜”三句,以“夢”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鶼鶼夢早醒”,喻他們夫婦如比翼之鳥情深意蜜,卻中道分離。這裡用“避諱”手法,不忍言死,既以減輕自己的悲傷,也表現出他對妻子的摯愛。自妻子死後,他時刻處於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聽著風吹簷前鐵馬,更鼓聲聲,痛悼、思念之情,便齊湧心頭,常常泣不成聲。“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之句,化用唐明皇聞鈴總念楊貴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發了這種恨好景不常、好夢易醒,無限思念、無比哀痛的感情。

參考資料:
1、呂美生.《中國古代愛情詩歌鑑賞辭典》:黃山書社,1990年:第1128頁
展開↧
詩文作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1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