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金縷曲二首·其一
下一篇詩文: 曾國藩誡子書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風中的柳絮殘飛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蓮花雖然剛勁果斷,但是它的莖卻依然會絲絲縈繞不斷。別離時拈一花瓣贈與對方,記念以前的事情。
人們常說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會很深,現在真的後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傷心離別的地方,淚水禁不住悄悄流下來。

註釋
泥蓮句:泥蓮,指荷塘中的蓮花。倩,請、懇請。此處謂蓮花被藕絲纏繞。
別拈香一瓣:謂分別之時手中握著一瓣芳香的花。

參考資料:

1、蘇櫻 .納蘭詞 點評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

2、(清)納蘭性德,田萍註解 .納蘭詞全集鑑賞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3 :26頁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納蘭性德成婚3年後,妻子盧氏因難產而亡,年僅21歲。生離的無奈已令詞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別就更令其腸斷了,從此以後,“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無論是亡妻的生辰、忌日,還是詞人身在家園塞上,始終沒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此詞亦為悼亡。

參考資料:
1、施議對 .納蘭性德集 :鳳凰出版社 ,2011 :244頁 .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山花子》這首詞從“記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寫懷念亡妻的。這是殘荷引發的懷人之作。

  上片前兩句是荷塘敗落的實寫,以“飄殘”而感知了季節之悲,同時也是人生之秋的寫照。而泥蓮被藕絲縈繞,既是實景,又是不絕的情思。後兩句“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追憶當初,因景誘情,前生珍重,後世亦珍情。情重更見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兩句化用杜牧詩句《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作者後悔妻子在世的時候,沒有對她深情相待,自覺對她薄情。因作者與妻盧氏結婚時,他心中還惦念著姓謝的表妹。自己因為對錶妹謝氏的多情,而對盧氏薄情。如今想來人在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淚的份了。“悔”字為反語,不悔之意。這是對於“情”的一種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後兩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斷腸”和“淚”恰是因多情而傷痛徹骨,悽苦惆悵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田萍 註解 .納蘭詞全集鑑賞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3 :26頁 .

2、王國維 .人間詞話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0 :126頁 .

展開↧
詩文作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1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