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登泰山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臨江仙·柳絮
詩文作者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鄉試,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後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辭官。旋歸裡,以授徒為生,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一生勤於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後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說》19卷、《三傳補註》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於辭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