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瘞旅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菩薩蠻·越城晚眺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正德四年秋季某月的初三,有一個自稱是從京城裡來的吏目,不知道他的姓名,帶著一個兒子一個僕人前去赴任。經過龍場的時候,投宿在當地的苗人家裡。我從籬笆的縫隙中看到了他,這時陰雨綿綿,天色昏暗,我想去詢問北方近來的情況,沒有去成。第二天早晨,派人去看他,他們已經走了。

  將近中午的時候,有人從蜈蚣坡來,說:“有個老人死在坡下,旁邊有兩個人哭得很是悲痛。”我說:“這一定是那個吏目死了,令人悲傷呀!”傍晚的時候,又有人來說:“坡下有兩個死人,有一個人坐著在旁邊哭泣。”我詢問當時的狀況,則推知他的兒子也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來說:“看見蜈蚣坡下堆積著三具屍體。”那是他的僕人也死了,哎,真是令人悲傷啊!

  我想到他們暴屍荒野,無人收殮,就帶了兩個童子,拿著畚箕和鐵鍬前去埋葬他們。兩個童子面露難色。我說:“唉!我和你們就如他們一樣啊!”兩個童子悲傷地落下眼淚,願意同去。我們在屍體旁的山腳下挖了三個坑,埋葬了他們。又用一隻雞、三碗飯祭奠,嘆息流淚,祭告他們說:

  “唉,令人悲傷呀!你是什麼人?你是什麼人?我是龍場驛丞,餘姚人王守仁啊。我和你都生長在中原,我不知道你是哪裡人,你為什麼要來做這座山的鬼呢?古人不輕易離開家鄉,出外做官不超過千里,我因為貶官而被放逐到這裡,是應該的。你又有什麼罪過呢?聽說你的官位不過是個吏目罷了,俸祿不足五斗,你帶領妻子兒女親自耕種也是能夠得到的呀!為什麼要因為這五斗米的俸祿而換去了你堂堂七尺的身軀呢?這還不夠,還要加上你的兒子和僕人呢?”

  “唉,令人悲傷呀!你要真是因為貪戀這五斗米而來,就應當欣然上路,為什麼我昨天看見你滿面愁容,好像不勝憂傷的樣子呢?你們冒著風霜寒露,在陡峭的山路上攀援,翻過無數的山峰,又飢又渴,勞累困頓,身體疲憊,又有瘴氣瘟疫在外侵擾,憂愁苦悶在心中鬱積,這怎能不死去呢?我本來知道你一定會死,但沒有料到你會死得這樣快,更沒料到你的兒子、僕人也都很快地相繼死去!這都是你自己招來的禍殃啊,還能說什麼呢!我想到你們的屍骨無人收斂,所以前來埋葬,這使我產生了無窮的悲傷啊!”

  “唉,令人悲傷啊!縱然我不埋葬你,這荒僻山崖上的狐狸成群,晦暗深谷中的毒蛇大如車輪,也一定會把你們吞入腹中,不會使你們長久地暴屍山野啊。你已經沒有感知了,可是我又於心何忍?自從我離開了父母家鄉,來到這裡已經三年了,經受了瘴癘毒氣的侵擾卻能苟且保全,是因為我不曾有一天的憂傷啊。今天如此悲傷,大半因為你,很少是因為我自己呀。我不應當再替你悲傷了。我為你做了一首歌,你聽吧!”

  歌詞是:“連綿的山峰與天相接啊,連飛鳥也不能透過。羈泊他鄉的遊子懷念故土啊,辨不清西和東。辨不清東和西呀,只有天空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他鄉異地啊,也是環抱在四海之中。達觀的人四海為家啊,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住處。魂啊,魂啊,不要傷心悲痛!”

  又作了一支歌來安慰他說:“我和你都是遠離故鄉的人啊,蠻族的言語一點兒也聽不懂。壽命的長短真的不可預料啊,我如果死在這裡,你就帶著兒子和僕人來和我在一起。我和你邀遊嬉戲啊,駕馭著紫色的猛虎,坐在斑斕的蛟龍上面。登高眺望故鄉的遙遠啊,發出長長的嘆息!我若能活著回去啊,你還有兒子和僕人跟隨,不會因為孤獨無伴而傷悲。路旁那累累的墳頭啊,多是流離至此的中原人士安睡其中。大家相互招呼叫喊呀,一起在這裡徘徊不去。餐清風而飲甘露啊,你就不會飢餓。早晨與麋鹿結成夥伴,晚上與猿猴一同棲息。你可以安心地居在這裡呀,不要化為厲鬼危害這裡的村落!”

註釋
瘞(yì)旅文:為所埋葬的客死他鄉之人而寫作的祭文。瘞,掩埋,埋葬。
維:助詞,常用於表示時間的詞語之前,用以加強時間觀念。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
吏目:官名。明代在知州下設吏目,掌管出納文書等事。
之任:猶赴任。
龍場:地名,即在今貴州省修文縣境內的龍場驛。
土苗:指當地的苗族居戶。
籬落:籬笆。
此句謂:想到他們的住處去詢問--些有關他們從北邊來的事情。
覘(chān):窺視。
薄:迫近,將近。
傍(páng):旁邊。
暴(pù)骨無主:謂屍體在露天之下沒有人去掩埋。
將(jiāng):帶領。畚(běn):畚箕。鍤(chā):鐵鍬。
有難色然:形容臉上流露出為難神態的樣子。
此句謂:我和你們是同他們一樣的。
閔然:哀憐的樣子。
就:靠近。山麓:山腳。為:猶挖。坎:坑穴。
盂:盛湯或飯食的一種圓口器皿。此句謂在他們的墳前放上一隻雞、三盂飯作祭奠用。
嗟吁:嘆息。涕洟(yí):流淚。
繄(yī):猶“是”。
驛丞:官名 ,明代在某些州縣設定的掌管驛站的官吏。驛站是古時傳遞公文的人換馬或休息的地方。餘姚:今浙江省餘姚縣。
中都之產:出生於中原的人。
郡邑:代指死者的籍貫。
烏乎:疑問代詞,為什麼。一本作“烏為乎”。
此句謂:古人是不願輕易離開自己故鄉的。
遊宦:外出做官。
竄逐:放逐、流放。宜:應該。
何辜:有什麼罪過。
此句謂:聽說不過做吏目這樣的小官而已。
俸:官吏的薪水。不能五斗:達不到五斗。五斗,代指微薄的官俸。古薪俸為糧,以鬥論。
率:帶領。妻子:妻子和孩子。躬耕:親自參加田間耕作。此句謂:微薄的官俸收入,你在家帶著妻子和孩子種田也能得到。
胡為乎:為什麼。易:交換。
益:加上。
誠:如果,假如。
欣然:很高興的樣子。就道:上路。
爾容:你臉上的神情。蹙(cù)然:愁眉不展的樣子。
不勝:謂承受不了。
扳援:攀引而上。
勞頓:猶勞困。
瘴癘:因受瘴氣而生的疾病。瘴氣,是山林間溼熱蒸發能致病的一種氣。
中:內心。
不謂:未料到,沒想到。此句謂可是沒想到你死得這麼快。
愴(chuàng):悲傷。
縱不爾瘞:即“縱不瘞爾”,即使我不來埋葬你。
虺(huǐ):毒蛇。此句謂:毒蛇猛獸也會吃掉你們的屍體。
為心:猶言安心。
去:離開。父母鄉國:出生地,故鄉。
苟:勉強。自全:自己保護自己。
慼慼:侷促憂傷。
自為:為自己。
際:接近。
維天則同:只有天是相同的。維,通“唯”。異域殊方:泛指外地他鄉。
達觀:對事情看得開,不計較一得一失。隨寓:猶言到處為家。予宮:我的房屋。
恫(tōng):哀痛。
期:預料。
遨、嬉:遊玩。
驂(cān):原意為三匹馬駕車,此代指駕馭。紫彪:紫色的小馬。文螭(chī):彩色的龍。螭為古傳說中的一種無角的龍。
生歸:活著回到家鄉。
冢:墳墓。累累(lěi):一座連一座的樣子。
呼嘯:發出尖而長的聲音。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此二句是說,早上與麋鹿為友,晚上和猿猴同宿。
厲:惡鬼。墟:山。

參考資料:

1、(清)吳楚材,吳調侯編選;謝燁編.古文觀止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年5月:第408頁—第410頁

2、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355頁—第358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篇文章選自《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作於1509年(正德四年),這時作者被貶於龍場驛已是第三個年頭了。瘞(yì)就是埋葬。該文是作者埋葬三個客死在外的異鄉人以後所作的一篇哀祭文。這三個異鄉人,僅為了微薄的薪俸而萬里奔走,最終暴死異鄉。他們與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卻寫得相當深切,其關鍵是作者被貶龍場驛,其景況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藉以抒發自己被貶異域的悽苦哀傷之情。但作者能“達觀隨寓”,終於生活下來了。這既是實情,也是作者的自寬自解。
展開↧
詩文作者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48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