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渡江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揖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弧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廣陵
下一篇詩文: 清涼紀遊:入山
詩文作者
談遷
談遷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明諸生。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

他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很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後回家隱居。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編撰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歷時20餘年,前後“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完成一部編年體明史,共500萬字,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國榷》手稿被竊。他時已53歲,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矢志不撓,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隨人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蒐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著作另有《棗林雜俎》、《北遊錄》、《棗林集》等。

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