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白馬篇

愛國詩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七步詩
下一篇詩文: 長歌行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白色的戰馬,飾著金黃的籠頭,直向西北飛馳而去。
請問這是誰家的孩子,是幽州和幷州的遊俠騎士。
年紀輕輕就離開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勳。
楛木箭和強弓從不離身,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釐。
抬手就能射中飛馳而來的東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他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又勇猛輕疾如同豹螭。
聽說國家邊境軍情緊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進犯內地。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遊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
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上戰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裡
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
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

註釋
白馬篇:又名“遊俠篇”,是曹植創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
金羈(jī):金飾的馬籠頭。
連翩(piān):連續不斷,原指鳥飛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白馬賓士的俊逸形象。
幽並:幽州和幷州。在今河北、山西、陝西一帶。
去鄉邑:離開家鄉。
揚聲:揚名。垂:同“陲”,邊境。
宿昔:早晚。秉:執、持。
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麼。
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的樣子。
控弦:開弓。的:箭靶。
摧:毀壞。月支:箭靶的名稱。左、右是互文見義。
接:接射。飛猱(náo):飛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種,行動輕捷,攀緣樹木,上下如飛。
散:射碎。馬蹄:箭靶的名稱。
狡捷:靈活敏捷。
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傳說中形狀如龍的黃色猛獸。
虜騎(jì):指匈奴、鮮卑的騎兵。數(shuò)遷移:指經常進兵入侵。數,經常。
羽檄(xí):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厲馬:揚鞭策馬。
長驅:向前賓士不止。蹈:踐踏。
顧:看。凌:壓制。鮮卑: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
棄身:捨身。
懷:愛惜。
籍:名冊。
中顧私:心裡想著個人的私事。中,內心。
捐軀:獻身。赴:奔赴。

參考資料:

1、餘冠英.三曹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2、邢孟志.從俠文化解讀《白馬篇》[J].作家,2013,16.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稱帝之前,是曹植前期代表作。

參考資料:
1、張沙·三曹詩詞集[M]·上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白馬篇》是樂府歌辭,又作《遊俠篇》,大概是因為這首詩的內容是寫邊塞遊俠的緣故。詩中塑造了一個武藝精熟的愛國壯士的形象,歌頌了他的為國獻身,視死如歸的高尚精神,寄託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詩一開頭就使人感到氣勢不凡。“白馬”“金羈”,色彩鮮明。從表面看,只見馬,不見人,其實這裡寫馬,正是為了寫人,用的是烘雲托月的手法。這不僅寫出了壯士騎術嫻熟,而且也表現了邊情的緊急。這好像是一個電影特寫鏡頭,表現出壯士豪邁的氣概。清代沈德潛說,曹植詩“極工起調”,這兩句就是一例。這樣的開頭是噴薄而出,籠罩全篇。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詩人故設問答,補敘來歷。關於遊俠,司馬遷《史記》有《遊俠列傳》。他說:“(遊俠)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失)信,不倍(背)言,義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可見那些救人於患難,助人於窮困,不失信,不背言的人,才能具備“遊俠”的條件。而曹植筆下的遊俠與此不同,成了為國家效力的愛國壯士。“借問”四句緊承前二句,詩人沒有繼續寫騎白馬的壯士在邊塞如何衝鋒陷陣,為國立功,而是一筆宕開,補敘壯士的來歷,使詩歌氣勢變化,富於波瀾。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刻意鋪陳“遊俠兒”超群的武藝。這是補敘的繼續。詩人使用了一連串的對偶句使詩歌語言顯得鏗鏘有力,富於氣勢。“控弦”四句,選用“破”“摧”“接”“散”四個動詞,從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現遊俠兒的高超武藝。“狡捷”二句,以形象的比喻描寫遊俠兒的敏捷靈巧,勇猛輕疾,都很生動。這些描寫說明了遊俠兒“揚聲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為後面所寫的遊俠兒為國效力的英勇行為做好鋪墊。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這裡是寫遊俠兒馳騁沙場,英勇殺敵的情景。因為遊俠兒的武藝高超,前面已詳寫,這裡只用“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二句,就十分精練地把遊俠兒的英雄業績表現出來了。這種有詳有略的寫法,不僅節省了筆墨,而且突出了重點。可見其剪裁的恰當。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最後八句揭示遊俠兒的內心世界。遊俠兒之所以能夠克敵制勝,不僅是由於他武藝高超,更重要的,還由於他具有崇高思想品德。這種思想品德和他的高超武藝結合起來,使這個英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白馬篇》是曹植前期詩歌中的名作,它在寫法上顯然受到漢樂府的影響。曹植詩的“贍麗”“尚工”“致飾”,還有曹植的“雅好慷慨”(《前錄自序》)和他詩歌的“骨氣奇高”(鍾嶸《詩品》上),即曹植常常表現出一種慷慨激昂的熱情,因此其詩歌的思想感情高邁不凡。從《白馬篇》來看,確實如此。
展開↧
賞析二 補充糾錯
  曹植的這首樂府詩可分四節來理解其內容。第一節,從開頭至“幽並遊俠兒”,概寫主人公遊俠兒英俊豪邁的氣概;第二節,從“少小去鄉邑”到“勇剽若豹螭”,補敘遊俠兒的來歷和他超群的武藝;第三節,從“邊城多警急”到“左顧凌鮮卑”,寫遊俠兒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蹟;第四節,從“棄身鋒刃端”至結束,寫遊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詩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又充滿愛國情感的遊俠形象。

  作品運用了鋪陳的筆法。這正是樂府詩突出的藝術特點。如詩中寫遊俠兒的武藝:“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左的”、“月支”、“馬蹄”,都是練習射箭的靶子,作者這樣鋪陳地寫,就從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現了他高強的射箭本領。再如寫他的戰功:“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軀蹈匈奴,左顧凌鮮卑。”“羽檄”就是命令,他聞風而動,立即投入浴血的戰鬥當中。他平定了邊亂,保住了四境的安全。這種鋪陳的寫法,前後句文意互應,渲染了氣氛,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這種鋪陳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對遊俠兒由衷讚羨之情。如在第四節,作者連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話,反覆詠歎,讚揚遊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見其敬仰之深。其實,曹植這樣寫,也是借詩抒懷,借寫遊俠兒,來表達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周英)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白馬篇》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又稱《遊俠篇》。此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描寫邊塞遊俠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塑造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超、渴望為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少年遊俠形象,其中蘊含著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開頭兩句以奇警飛動之筆,描繪出馳馬奔赴西北戰場的英雄身影,顯示軍情緊急,扣動讀者心絃;接著以“借問”領起,以鋪陳的筆墨補敘英雄的來歷;“邊城”六句,遙接篇首,具體說明馳赴西北的原因和英勇赴敵的氣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軀為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詩風格雄放,氣氛熱烈,語言精美,情調兼勝;詩中的少年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展開↧
詩文作者
曹植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20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