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登岳陽樓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登岳陽樓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不能插翅飛向寥遠蒼茫的太空,卻違心地在湘黔來去浪遊。
三年來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葉小舟。
翩飛的白鷺激起了詩的靈感,又見青山隱現在天的盡頭。
但我仍嫌未能飽覽奇絕的景色,於是舍舟泊岸登上岳陽樓。

註釋
蒼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
浪蕩遊:毫無意思的放浪江湖之遊。
夜郎客:詩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國的峽州任職。
柁:同“舵”,這裡指代船。

參考資料:

1、周慧珍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92-893

2、吳昌恆 等.古今漢語實用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作品白話譯文部分內容由朝陽山人根據相關資料編輯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岳陽樓坐落在岳陽(今屬湖南)城西門上,唐朝開元年間所建,宋仁宗時重修,為遊賞勝地,自唐以來,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這一首作於南宋時期,具體時間不詳,題寫的是登臨岳陽樓之前的所見所感。楊萬里《誠齋詩話》錄有此詩,但字句有所出入。

參考資料:

1、周慧珍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92-893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題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雖與與杜甫之作同題,但他避開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寫登臨前所見所感,最後採用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篇末點題法來題寫岳陽樓。這樣寫算是比較聰明的。

  首聯便發感慨:“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遊。”“蒼茫”原意指曠遠無邊的樣子,“浪蕩”則指放浪遊蕩,這裡相對而言,乃是別有含義,不妨說是詩人抒發這樣的感慨:可嘆不能像范蠡那樣,乘扁舟到遙遠的五湖去,在那海闊天空處盡情遨遊,卻違揹著心願,被拘在湖南遊來蕩去。

  頷聯承上,敘述自己幾年來的“浪蕩遊”。詩人的慨然是不無道理的。他三年夜郎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葉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確是不曾挪離湖南一步的浪蕩遊。關於蕭德藻的生平,資料很少,不過根據此聯所寫,倒可略知一二。

  頸聯寫遊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詩人不由得興致勃勃。隨著船身的一顛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遠遠近近地搜尋著美景,忽而在白鷺翩翩起飛處,他捕捉到了美,從而激起了靈感,吟出了詩句;忽而又在那遙遠的天盡頭,他看到了隱隱青山。“得句鷺飛處”頗有詩味,與下句動靜結合得妙,很有情趣,雖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也算詩中較好的一聯。白鷺、遠山,畫面開闊;一動一靜,境界多變。然而詩人意猶未足,於是引出下一聯。

  尾聯上句說“猶嫌未奇絕”,意猶未足;下句說“更上岳陽樓”,乾脆棄周登岸,他要高瞻遠矚,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去發現“奇絕”的景色。這裡化用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不能別創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銳,更集中凝鍊,更激動人心,卻也換了一種說法,有些新趣。

參考資料:
1、周慧珍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92-893
展開↧
詩文作者
蕭德藻
蕭德藻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後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2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