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絕句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暮春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歸來之時,但見柳枝在春風中輕輕著萬縷嫩黃。離去之日,掉落的楊花已聚成萬千絨球散落路旁。
與楊花相比,我更加飄蕩不定,畢竟楊花僅是一春繁忙。

註釋
萬縷:指楊柳的枝條。輕黃:鵝黃,淡黃。指楊柳初發的顏色。
飛球:形容楊花(柳絮)。一作“飛毬”。
飄蕩:飄忽不定。

參考資料:

1、計其遷選注.宋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84-85

2、陶文鵬主編.宋詩精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465-466

3、葉玲主編.古詩詞名句鑑賞詞典.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558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石懋是蕪湖人,曾任密州教授。他遠離家鄉、輾轉仕途,再加上來去匆匆,身不由己,於是面對殘春季節柳絮如雪,觸發了強烈的思想之愁,對自己的奔波遊宦感慨萬端,因而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814-815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是借寫楊花抒發羈旅宦遊之愁。詩中寫早春楊花初開之時,柳枝萬縷千絲,淡黃若有似無,嫋娜多姿,嬌媚無限;而暮春時節楊花隨風飄蕩,紛飛離散,零落道旁。詩人由此聯想到自己遠離家鄉,奔波仕途,終日勞累,不知漂泊生涯何時才是盡頭,抒發了宦遊之苦和鄉思旅愁的感慨喟嘆。全詩由物起興,情景交融,巧妙運用比喻、對比等手法,刻畫形象角度多變,構思新穎別緻,語言含蓄精巧,有唱嘆不盡之致。

  一、二兩句主要寫楊花。在刻畫楊柳形象上,詩人有其獨到之處。“來時萬縷弄輕黃”是說楊花初綻時萬縷千絲,嫋娜多姿,柔黃乍弄,嬌媚無限。一個“弄”字,寫柳枝隨風飄舞,似在顧影自憐的無限風情,它在駘蕩春風裡嫋娜搖曳的形狀宛然眼前,刻畫出動態。一個“輕”字,盡現楊花初開時的輕柔、嬌嫩,給人以清新曼妙的感覺。黃是顏色,輕是重量,顏色本來無法分輕重,這裡運用通感手法,把視覺和觸覺這兩種不同感覺打通,淺淡的顏色會引起輕的感覺,看到黃色淡到若有似無,便產生“輕黃”的感受。畫面雖安閒靜謐卻不乏努力與新生,顯示出初綻楊花青春的躁動和勃勃的生機,形神兼備。“去日飛球滿路旁”是寫楊花的墜落。“滿路旁”表明楊花身已敗落、不能自主,只能隨風飄蕩、零落道旁。一個“滿”字,強調了已落楊花之多,更顯見楊花的淒涼,也表達了詩人對楊花的同情與無奈。看似描寫靜態,實則包含著過去飛落、現在仍在飛落,數日內還要繼續飛落這整個過程的動態。所以是寓動於靜、靜中有動。詩人選取楊花生命中的起點和終點來寫楊花,意在表明楊花自始至終,一生都在繁忙中度過。

  最後兩句由物及人,從時間上強調詩人飄蕩、繁忙之甚,詩歌意旨也漸漸凸顯。上文極力鋪陳楊花的繁忙,這裡則說“我比楊花更飄蕩”,可謂欲抑先揚。楊花之忙,只是一春,春後便銷聲匿跡、安然入眠了。相比之下,詩人遠離家鄉,奔波仕途,身不由己,一如飄零的楊花;官場風雲變幻,終日勞累奔忙卻仍飄搖不定,無所傍依;這種日子已進行至此,還要繼續下去,不只是“一春”飄蕩,而是春春飄蕩,甚至是終生飄蕩。這兩句充分體現出語言的含蓄,詩人不說自己,而說楊花,餘味不盡,感慨深長。

  用楊花作比喻,古詩詞中還可找出許多例子。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旁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把楊花比作纏綿哀感的思婦。文天祥《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把楊花比作日益淪喪的國土。此詩與它們又有所不同。詩人不僅將自己的轉徙生涯和飄蕩的楊花作比,而且還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結構上遞進一層,使離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襯,更顯得深切感人。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814-815

2、鮑恆,胡益民編.宋詩百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55-56

3、李安綱主編;楊桂森,楊薔雲編著.萬家詩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31

展開↧
詩文作者
石愗
石愗
暫無此作者資訊,正在努力完善作者資訊中...

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