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問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唐多令·粉墮百花州
下一篇詩文: 好了歌注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想要問訊秋天的資訊,眾人皆不知,我揹著手,口中唸唸有詞地叩問東籬下栽種的菊花。
孤標傲世的人應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麼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
空蕩蕩的庭院,落滿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歸、蟋蟀停止了鳴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說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你接談,你哪怕能與我說上片言隻語,我們也能相互理解對方的心思。

註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後,是有所思的樣子。叩:詢問。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麼這樣。底,何。
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蝨、菊都是擬人寫法。
解語:能說話。在這裡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參考資料:
1、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26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問菊》,作為小說人物詩,是並不弱於《詠菊》的。詩人把菊花作為知己、知音,於是向它提出了鬱積於心的許多問題。問菊就是問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問題之中。你那樣標高氣逸,傲然獨立於塵世風霜之中,沒人能和你結伴生活。花朵同樣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開放、爭妍鬥豔,卻到了深秋才開放。一種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撲面而來。這就是覺醒之後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寫照。可以說,這首詩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單就律詩的格律而言,這首詩是確有可推敲之處的,有的對仗不夠工穩。這和黛玉的“不以詞害意“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的詩學見解有關。

  在這首詩中,輕俗傲世,花開獨遲,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品格性情。 “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說的“風刀霜劍”。榮府內種種惡濁的現象形成有形無形的刺激,使這個孤弱的少女整天陷於痛苦之中。“鴻歸蛩病”映襯出她苦悶彷徨的心情。對黛玉來說,舉世可談者只有寶玉一人,然而礙於“禮教之大防”,幾乎沒有痛痛快快地暢敘衷曲的時候。“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這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與其說是有趣的訊問,莫如說是憤懣的控拆。全詩除首聯之外,頷聯、頸聯、尾聯全為問句,問得巧妙,正如湘雲說:“真把個菊花問的無言可對。”林黛玉一再向那寄託在東籬之下的菊花發問,其實是暗喻自己寄人籬下,缺少知音。

  小說中李紈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所以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其實這種寫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義,如果按十二首詩作的實際情況,那並非如寶玉所贊同的“極是!極公!”正如後人評點所調侃,寶玉情有所偏,“林妹妹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詩而言,應該說這首《問菊》要比《詠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聯即直切“問”字,所謂“訊秋情”即問訊菊花的情懷意向。下面一連幾個問句,或切合歷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實都是把菊花當作詩人的一個同類,即將詩人自己的情懷賦予了菊花。所謂問菊,實是自擬。孤標傲世,當然是從陶淵明就給菊花塗染上的文化個性,問“偕誰隱”,答案已經在問句之中,即與菊花相過從的只能是高人隱土。菊花在秋季開放,當然不同於“萬紫千紅總是春”,問“為底遲”,也就是讚美了菊花不趨時不從眾的品性。園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別的花所以不在秋季開放,菊花所以會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襯出菊花的遺世獨立。鴻雁在秋天向南飛走,蛩即蟋蟀也即將結束生命,這進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總之這四個問句,實際上就是以問的形式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就是對菊花的“移情”故問。最後兩句就把這層意思明白點出:不要感嘆沒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說話,咱們就好好聊一會吧。但全詩都採用問的口氣,一方面與詩的標題緊扣,另一方面使詩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應該說,這首詩十分切合小說中所寫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謂“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作者代擬的這首詩傳神地體現了這種特點。同時當然也就關合了黛玉將來“眼淚還債”的寂寞之苦境。

參考資料:

1、季學原主編,紅樓夢詩歌精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32頁

2、(清)曹雪芹著;李楠解譯,紅樓夢詩詞全鑑,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10,第225頁

3、梁歸智著,紅樓賞詩:《石頭記》詩詞韻語講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195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關外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113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