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馬詩二十三首

描寫馬 懷才不遇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天上謠
下一篇詩文: 致酒行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龍馬脊毛圖案像連線著的銅錢,銀蹄飛馳一片白色宛如踏雲煙。
可是沒有人為它編織錦繡障泥,又有誰肯為它鑄造飾金的馬鞭?

寒冬臘月裡,草根也發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鹽。
不知自己嘴,是硬還是軟,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銜。

忽然想起,周穆王何等威風,駕駛著車騎,馳進群玉山中。
騎卒吆喝開道,辭別了京城,八駿裡面那赤驥馬最受恩寵!

這匹馬可不是人家的凡馬,它原是天上那房星的精靈。
到跟前敲敲它瘦勁的骨骼,還會發出帶著錚錚的銅聲。

平沙覆蓋著大漠宛如白雪茫茫,如彎鉤的月亮高掛在燕然山上。
駿馬何時才能套上鑲金的籠頭,衝鋒陷陣飛馳在那深秋的戰場!

飢餓的馬兒躺臥著,瘦骨嶙峋,粗硬的毛,刺破那斑駁的花紋。
鬣毛枯焦,硃紅色的光澤已消退,額髮被粗長的麻繩磨斷,讓人寒心!

宴會上,西王母飲酒已將殘;東王公的飯,也已經快吃完。
君王啊,如果您去瑤池赴宴,還有誰來為您駕轅飛奔向前?

駿馬赤兔,沒有人來乘用,只有猛將呂布,才能把它跨騎。
我聽說,那矮小的果下馬,才肯俯首聽命,任憑蠻兒駕馭。

養龍能手飂叔匆匆逝去永不返,如今再無人培養重用英賢。
寒夜裡霜雪把馬棚壓坍,西風中駿馬的脊骨已被折斷。

亭長載者駿馬,急忙划槳橫渡烏江,神馬烏騅在悲泣,向著寒風。
君王今天已經解劍自刎身死,我到哪裡再去尋找蓋世英雄!

宮馬賞給宮女,養在宮禁中,鑲銀的鞍墊,繡上漂亮的麒麟。
中午在虞坂上拉鹽車的駿馬,卻在風塵裡遭受著艱難飢困。

額上剛剛挺聚出削竹般的雙耳,身上還沒露出鮮明的桃花斑紋。
但有朝一日需要衝鋒陷陣,把它牽去,定能幫助將軍建立功勳。

身佩玉玦的是誰家的好兒郎?久聞他豪俠的美名遠揚四方。
他花費重金買了駿馬的屍骨,卻要送給並不愛馬的楚襄王。

馬鞍上覆蓋的赭紅羅帕,噴香嶄新,馬鐙上繡繪的盤龍,鱗甲生動逼真。
這匹受寵馬兒在村南小路上昂首回顧,看看我,誰能說時機不好難以逢春?

若不是隨從齊桓公出獵,怎能顯示駁馬的伏虎之威?
一旦躍出那荒僻的山溝坎隴,定能看到它掠雲騰飛。

李唐將領揮劍斬了隋朝的大公,駿馬拳馬騧歸屬英主唐太宗。
不要嫌自己披掛的鎧甲沉重,飛馳時可以追捕那迅疾的旋風。

晶亮的鍘刀細切青嫩的禾苗,墊砧間落下餵養愛馬的碎草。
世人憐愛那頸細悅目的馴服小馬,富人跑馬場上懼怕駿馬牙長性暴。

伯樂走到這匹馬跟前一看,正是匹駿馬,旋毛生在腹肚間。
而今卻扣減它的草料,何年何月它才能飛越青山!

佛寺裡那匹馱經的駿馬,原來是從天竺佛國歸來。
它只知以清淨慈悲為懷,哪曉得奔走在章臺官街。

勇士雙重腰帶似燕尾,風度翩翩威武雄壯,腰間佩著魚腸名劍。
想要尋求千里馬幫助建立功業,先要把馬眼中的光彩識辨識辨。

騰黃駿馬閒置,只能暫時拴系,因為仙人登上彩樓,還有乘騎之時。
駕馭騏驥的馬吏,本應備鞭候侍,究竟為何,卻把他貶遣到邊遠之地?

汗血馬從西域來到帝王的官苑,隨著鑾輿搖動玉珂,誰不稱羨?
如果是被方士乘騎,走在海邊,人們以為是匹青騾,誰投青眼?

漢武帝祈求長生,迷戀神仙,讓方士燒金煉丹,只得到一縷輕煙。
御馬棚裡飼養的全是痴肥的凡馬,這種馬啊,又怎能懂得馳上藍天?

註釋
龍:這裡指駿馬。
連錢:形容毛色斑點狀如連線的銅錢。
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馬腹兩側以遮擋泥土的布簾。
金鞭:以金為飾物的馬鞭。
臘月:農曆十二月。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
雪似鹽:《世說新語·言語》:“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蒺藜:植物名,實有刺。
周天子:指周穆王。
玉山:神話中的山名。《山海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鳴騶:前呼後擁的騶從。騶,古代養馬兼管駕車的人。
赤驥:指火紅色的馬,傳說中周穆王駕車用的八匹駿馬之一。
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本是星:一作“是本星”,一作“本是精”。《瑞應圖》說:“馬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認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與天上的星宿相應,稱馬對應的星宿為房星,故言“房星是本星”。
瘦骨:清瘦的骨頭。
銅聲:銅器發出的聲音,這裡形容馬骨的堅勁。
大漠:廣大的沙漠。山:一作“沙”。
燕山:在河北省。一說為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鉤:古代兵器。
何當:什麼時候。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踏:走,跑。此處有“賓士”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骨查牙:形容馬瘦骨嶙峋。查牙,錯出不齊貌。
粗毛:馬瘦則顯毛粗。花:指斑駁的毛片。
鬣(liè):馬頸上的長毛。
發:馬額頭上的毛。長麻:製作馬絡頭的一種材料。
西母:即傳說中的西王母。闌:殘盡。
東王:即傳說中的東王公,又名東皇公。
君王:指稱帝王。燕:通“宴”。
拽:拉。
赤兔:駿馬名。呂布的坐騎。《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日赤免。”南朝宋裴松之注:“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呂布:字奉先,東漢時九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人,善弓馬,臂力過人,時號“飛將”。《後漢書》卷七五、《三國志》卷七皆有傳。
果下馬:一種非常矮小的馬,因乘之可行於果樹之下,故名。
羈策:駕馭、驅使之意。蠻兒: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去:一作“死”。飂叔:相傳是飂國國君飂叔安的後代,名董父,善於養龍。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豢:飼養。龍:指駿馬。
棧:馬棚。
榜:船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項羽自刎於此。一作“江東”。
神騅(zhuī):神騎的烏騅馬,項羽的坐騎。騅,毛色黑白相雜的馬。
君王:一作“吾王”。
內馬:宮禁中的馬。宮人:宮女。一作“官人”。
韉(jiān):馬的鞍墊。刺:繡。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
午時:一作“年時”。
蹭蹬:困頓,遭受挫折。溘:依著、迎著之意。
批竹:比喻馬的耳朵如削尖的竹子。攢耳:謂兩隻耳朵聚攏向上。
桃花:馬的毛色狀如桃花斑點。一說白毛紅點的馬謂之桃花馬。桃花馬也是一種良馬。
攪陣:衝破敵人的陣營。
借:幫助。
寶玦:其狀如環而有缺口的玉飾。
俠骨:指勇武仗義的性格或氣質。
“堆金”句:語本《戰國策·燕策一》,戰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有君王以千金求千里馬,三年未得,其侍臣主動求尋,三月後以五百金買一死駿馬之首,於是不到一年,得千里馬三匹。
楚襄王:即戰國時楚頃襄王羋橫。
香幞(fú):即香羅帕。平時蓋在馬鞍上,騎時則去掉。赭羅:紅褐色的羅紗。
盤龍:彎曲著的龍。蹙:指用金絲銀線把絲織品刺繡成皺紋狀。這種絲織品叫“蹙金”。
陌:田間小路。
逢春:遇著好時機。
桓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名小白,曾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當時有名的霸主。
伏虎威:據《管子·小問》載,齊桓公有一次騎馬出獵,有隻老虎見後躲藏起來。桓公問是何因,管仲說:這匹馬象駁,駁食虎豹,所以老虎嚇得疑懼不前。
溝隴:山溝野地。喻指處在卑下的地位。
看取:看。取,動詞詞尾。拂雲:掠雲。
唐劍:唐朝的寶劍,這裡喻指滅隋戰爭中以李世民為首的軍事武裝。隋公:原是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的爵號,這裡代指騎過駿馬“拳毛”的隋朝高階將領。
拳毛:指拳毛騧,唐太宗李世民在滅隋戰爭中所獲的駿馬。此馬後被雕刻成石像,成為著名的“昭陵六駿”之一。
金甲:指披在戰馬身上的鎧甲。④飄風:迅疾的旋風。王琦注:“《說文》:飄風,迴風也。蓋風之迴旋至疾速者。捉飄風即追風之意。”
颴(xuàn)風:迅疾的旋風。颴,一作“飄”,一作“飆”。王琦注:“《說文》:飄風,迴風也。蓋風之迴旋至疾速者。捉飄風即追風之意。”
白鐵:白亮的鐵刀。銼:細切。青禾:青嫩的禾苗。
砧:指墊以切草的砧板。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呈線形。
小頸:小巧美觀的馬。
金埒(liè):富貴人家的跑馬場。
伯樂:相傳為春秋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以善相馬著稱。
旋毛:拳曲的馬毛。《爾雅·釋獸》郭璞注引《伯樂相馬法》曰:“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馬。”
只今:如今。掊:克減,剋扣。白草:牛馬愛吃的一種草。
驀:超越,跨越。
蕭寺:即佛寺。相傳梁武帝造佛寺,命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寺”,後因稱佛寺為蕭寺。馱經馬:漢孝明帝夜夢金人,傅毅說這金人就是“佛”,明帝乃派人去天竺國,以白馬馱經而歸,並立白馬寺於洛陽雍門西。
元:“原”"的本字,即本來、原來之意。竺國:即天竺國,印度的別稱。
善相:即佛家所說的清淨慈悲的妙相。
章臺:街道名。在陝西長安縣故城西南隅。漢代京兆尹張敞罷朝會,曾走馬過章臺街。這裡代指官場。
重圍:指雙重圍繞的腰帶。燕尾:指拖垂的帶頭之末端猶如燕尾的分叉。
魚腸:寶劍名。一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者;一謂劍之文理屈曲若魚腸者。觀李賀詩意,當指後一種。
千里腳:指日行千里之駿馬。猶言“千里足”。
眼中光:據《伯樂相馬經》和《齊民要術》載,能在馬的目瞳中映出人的頭和足的,閃著紫豔光的是千里馬。
系:拴置。騰黃:神馬名,又名乘黃。
仙人:這裡指唐憲宗,因憲宗曾自稱為仙人。上彩樓:相傳神仙喜居綵樓之上,這裡喻指唐憲宗居於皇位。
須鞭:備鞭以待。須,等待之意。玉勒:用玉裝飾的有嚼口的馬籠頭。玉勒吏:指馬吏。這裡指駕馭之臣。
謫:貶遣。高州:地名,唐代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東省茂名市附近,當時地多瘴癘,謫宦者多居之。
汗血:古代的一種駿馬名。
鸞:指鸞輿,天子所乘之車。玉珂:指綴在馬絡頭上的玉飾。
少君:李少君,漢代方術之士。《史記·孝武本紀》中有關於他的記述。
青騾:《太平御覽》卷九〇一引《魯女生別傳》曰:“李少君死後百餘日,後人有見少君在河東蒲坂,乘青騾。帝聞之,發棺,無所有。”
武帝:漢武帝劉徹,漢景帝之子,《史記·孝武本紀》謂其“尤敬鬼神之祀”,《漢武內傳》稱其“好神仙之道”。據《漢書·武帝紀》載,武帝又喜愛西域汗血馬,使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得馬甚眾。
燒金:謂燒煉金石藥物以制丹,迷信者認為服之可以長生。
廄:馬棚。肉馬:痴肥的馬,凡庸的馬。

參考資料:

1、徐傳武.李賀詩集譯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113-139

2、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71-83

3、閔澤平.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296-318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李賀是唐室宗孫,系出鄭王李亮之後。但積久年深,他這唐室宗枝,卻早被皇家忘卻,直敗落到山坡村居、門庭冷落、甲蔬淡飯難於為繼的清苦地步。儘管才華橫溢,礪志苦讀,詩名早著,但由於得不到力者的引薦,他終是不被賞識,只能掙扎於社會下層,於是帶著憂憤之情創作了這組詩。

  這組詩歷來被認為非一時一地之作。吳企明《李賀集》則認為作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時逢馬年,詩人感慨萬千,一氣呵成創作了這組詩。

參考資料:

1、閔澤平.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296-318

2、霍松林.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603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組詩名為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感嘆和憤慨,以及建功立業的抱負和願望。這是一組頗有特色的詠物詩,具有寓意精警、寄託遙深、構思奇巧、用典靈活等藝術特色。

  懷才不遇是李賀在這組詩中所寄寓的第一層意思,也是這組詩中的重點所在,開篇第一首,描繪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馬形象:“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它的脊背上有黑色連錢花,奮起銀奔跑起來時,腳下是一片白色的雲煙,簡直如騰雲駕霧一般。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匹好馬卻“無人織錦韂”,更沒人為之“鑄金鞭”,詩人在這裡寄寓了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賞識的感慨,其失落感顯得異常強烈!在《馬詩》其三中,詩人寫道:“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此詩引用《穆天子傳》的典故,說周穆王驅車去西王母所居之王山,巡行天下,在八駿之中,赤驥最出力、也最受恩寬;可自己雖オ如赤驥、卻遇不上像周穆王這樣賞識賢才的天子。此詩從對赤驥的讚賞和羨慕中,委婉地流露出詩人濃重的懷才不遇之情。

  在懷才不遇這一主導感情的支配下,擇明主而事則是李賀這組詠馬詩所寄寓的第二層意思。如《馬詩》其十:“催榜渡鳥江,神騅泣向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這首詩寫得十分感人。項羽在烏江口戰敗以後,不願再回江東去,就將自己心愛的烏騅贈給了亭長,當亭長船載烏騅匆忙離開時,烏騅戀主,迎風垂潤:“項王已經解劍自刎,我今後又到何處去追尋這樣的英雄之主呢?”詩中慨嘆世無英主之情是多麼濃烈啊!在《馬詩》其十六中,詩人詠歎道:“唐劍斬隋公,拳毛屬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風。”駿馬遇到英主,便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哪怕唐太宗身上的黃金甲再沉重,這拳毛矚奔走起來仍像旋風一樣輕快迅捷!在《馬詩》其八中詩人感喟:“赤免無人用,須當呂布騎。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據《曹瞞傳》載:“呂布乘馬名赤兔,能馳城飛塹。語日:“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這兩首詩,前者寫出了詩人嚮往英主的迫切心情;後者用典,暗示傑出人オ必須遇到英明的主子オ能發揮作用。其渴望明主之情,充滿於字裡行間。

  而遇上英主,則儘量發揮自己的オ能,以顯示英才本色,則是李賀詠馬詩寄託的第三層意思。《馬詩》其五寫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寫燕然山一帶環境的酷寒荒僻,以暗示駿馬之艱辛,但駿馬卻不以為苦,渴望籠上黃金馬絡頭,在漠北戰場上輕快賓士,就像清秋季節外出郊遊一樣。此詩透露出企盼知遇、一展所長的意思。《馬詩》其十二表達了同樣的願望“批竹初攢耳,桃花朱上身。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這匹良馬還很稚嫩,批竹般的耳朵剛聚到額頭上,毛色還沒能像桃花馬那樣鮮明,但它畢竟是一匹良馬,將來一定能去衝鋒陷陣,幫助將軍成就一番功業的。詩中暗示自已雖然年少而未盛頭角,但自信是英俊之才,將來一定能輔佐君王,幹出一番愛愛烈烈的業績來的。

  君主不識俊オ,必重庸才,是李賀詠馬詩寄託的第四層意思。其二十三寫道:“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凡馬,不解上青天!”漢武帝迷信神仙,招來一批批道士為他煉丹燒金,結果一無所得,只見裊裊上升的一縷縷紫煙罷了。他廄中所豢養的,都是長了一身肥肉的凡馬,是根本不可能馱著漢武帝去昇仙的!在這種情況下,駿馬必然遭到虐待,受盡折磨。作者以此比喻統治者對人才的推殘,而這是李賀詠馬組詩所寄託的第五層意思。在《馬詩》其六中,詩人寫了一匹飢餓困頓的良馬,瘦骨突露,毛長得非常粗糙雜亂,硃色的毛變成灰黑色,一根很粗的麻繩勒著馬頭,把馬頭上的毛都勒斷了:“飢臥骨査牙,粗毛刺破花。焦硃色落,發斷鋸長麻。”此詩將一匹良馬受折磨後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充分描寫了封建社會優秀人才受盡摧殘的情景,抒洩了詩人滿腔憤懣的情緒。在《馬詩》其九中,詩人忍不住對馬的同情,又一次痛心地吟詠:“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龍。夜來霜壓機,駿馬折西風。”優秀人オ受盡推折的情景已躍然於紙上。

  借用馬,李賀於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和報國無路的憤漖情綪,表達了自己的人オ觀,因而組詩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這組詩的表現形式大都是託物寄懷,意在言外,字面寫馬,字底卻是在寫自己,物我融混,真正體現了“寄託遙深”,因而十分耐人尋味和深思。

  李賀的詩向來以想象豐富、構思奇巧出名,這組詩也不例外。在《馬詩》其二中詩人寫道:“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牧草到了臘月裡,苗葉枯萎,只有根還在,想象它味甜可口;但又被似鹽的大雪所覆蓋。為了取食,馬也顧不上嘴巴是軟是硬,只好用嘴到雪中去拱取,即使被蒺藜所刺傷,也在所不惜了!王琦說:“此首蓋為困餓而不能擇食者悲款。奇情苦思,須溪(按指南宋詩人劉辰翁)所謂‘賦馬多矣,此獨取不經人道者’,知言哉!”這首詩構想的奇特之處主要體現在:第一,詩人想象這匹良馬受人虐待至深,已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居然像豬一樣用嘴去拱食雪中的草根,顯得多麼沉痛!第二,大雪似鹽的比喻,不僅活用了《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謝安與兒女們討論如何吟雪的典故,而且還進步以鹽味之鹹苦,去烘托草根之甜美,從而深刻顯示出此馬飢餓困苦情急不可耐的情狀,真是一種絕妙的聯想!第三,古代寫馬詩的人很多,從來沒有人想到馬飢餓至極時的心理活動,而李賀這種構想,的確是“獨取不經人道者”,具有極大的創造性和感染力。在《馬詩》其四中詩人寫道:“此馬非凡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首先,此詩運用了《瑞應圖》中“馬為房星之精”的典故,以此馬能上應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房星,氣骨自然不凡接著想象此馬疲骨嶙銄,又進而想象去敲擊它時居然能發出像敲擊銅器那樣的鏗鏘之聲。初讀感到簡直是匪夷所思,細品卻又感到極其生動、極其符合情理,從而使讀者不得不佩服詩人想象力之豐富及構思之新穎奇特。

  此外,這組詩中用典十分靈活,如《馬詩》其七中,詩人用了一個古代神話:“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幹。君王若燕去,誰為拽車轅?”西王母和東王公那裡宴會快要結束,已經酒闌飯罷了,如果君王要像周穆王那樣去赴宴的話,沒有良馬,又怎能去駕車拉轅?此詩將神話故事與現實情況捏合起來,從而對當時統治者平時不重視人才的收集與培養,等到需要人才時卻束手無策這種現象痛下針砭。在這裡,西王母與東王公的典故運用得多麼靈活而精彩!在《馬詩》十五中詩人又用了一個歷史故事:“不從桓公猜,何能伏虎威?一朝溝隴出,看取拂雲飛!”據《管子》載:(齊)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駁馬而盤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管仲曰:“此駁馬也,駁食虎豹,故虎疑焉。”此詩活用這一典故,說明有才能的人伏處草野之中,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即使像駁馬那樣智勇過人、威震虎豹,又有誰能知曉?只有當其躍出溝隴,建功立業,就像駿馬掠雲飛馳,才會使人刮目相看!在這裡,齊桓公乘駁馬而使虎不敢行的典故,用得十分貼切。由此可見,這組詩構思之奇巧、用典之靈活,是非常突出的。

  李賀屬於苦吟派詩人,寫詩時十分注意煉字煉意,出語務為勁拔,注意獨創,不屑經人道過。《新唐書·李賀傳》中載述:“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其中”;晚間迴歸後,把白天所得反覆吟詠,整理成篇。因此詩人的許多佳詞名句,得以流傳於秋。在《馬詩二十三首》中,作者為了充分表達其深沉的感情,十分講究字句的琢煉。《馬詩》其四寫了這樣一匹馬:“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前句寫馬的形態——“瘦骨”,表現馬的處境;後句寫馬的素質——“銅聲”。作者不僅從這匹馬瘦骨嶙峋的形象中寫出馬的境遇,而且發揮想象,採用移覺的修辭手法,從其形“瘦骨”(視覺)聯想其質如“銅聲”(聽覺)。“銅聲”二字讀來渾厚凝重,其包含的意思也很豐富:銅是金屬,其聲錚錚,從而生動地顯示馬的骨力堅勁、內質精良,使馬的內在外現為可聞可聽的聲響;素質原很抽象,聲音也比較難於捉摸,它們都是虛的,但詩人以虛寫虛又化虛為實,只用幾個字就做到了“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其形象化的技法可以說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詩人煉字煉句,寫馬也即寫自己,深沉委婉地表達了心中懷オ不遇的鬱悶。《馬詩》其十:“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詩人把神馬烏騅與英雄霸王生離死別的場面刻畫得十分悲壯動人。兵敗垓下的英雄,在末路危難之際,竟不顧自己的生命,首先顧惜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戰馬,硬是送它登船東渡,而此時的烏騅也已明白,現在要與英雄永別了,於是它迎風悲鳴而淚下!一個“泣”字,寫出了烏雅無比哀傷的神情,更表露了鳥騅無法表達的戀主心態,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餘地。如將“泣”換成“哭”字,那詩味必將銳減;如以“鳴”“嘶”代替,更是索然無味也。

  《馬詩》其五是作者寫得十分精心、頗有意境的一首好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詩人開頭只用了兩個簡潔的比喻,就展現了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的景色:連綿的燕山山脈,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好似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畫面清新開闊;同時“燕山月似鉤”中的喻體“鉤”是一種彎刀,詩人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閃著寒光的兵器形象,就延伸出了嚮往征戰之意。這幅戰場景色,寒氣森森,但在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戰馬看來,卻正是它的用武之地,詩人以“何當”兩字作設問,傳達出千里馬堅決自信而迫切執著的企盼之意。“金絡腦”與馬詩其一中的“無人織錦鞴,誰為鑄金鞭中的“錦”“金鞭”一樣統屬貴重的鞍具,象徵馬受重用。最後一句,詩人不僅以“清秋”寫出正是草原馬肥草黃適於驅馳的季節,以“快走”形象地寫出了馬輕捷矯健的風姿,而且寫出了駿馬對上戰場縱橫驍騰不以為苦、反似獲得無限輕鬆快意的感覺。全詩前半部分比中有興,興中帶比;後半部分一氣呵成,抒發情感。寥寥20個字,詩人既煉字又煉意,表達了作者企盼重用、熱望建樹功勳的強烈心願。

  李賀筆下的馬是各種各樣、千姿百態的。詩人寫馬既有整體形象(如《馬詩》其六的餓馬形象)又有細部刻畫(如《馬詩》其一的“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既有外部的形體描繪又有內在心理的揣摩(如《馬詩》其十中鳥雅的心理活動),筆法多變,即便同是寫駿馬也寫出不同的風姿神態,絕不雷同,從而使其筆下的馬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如詩人用“捉飄風”寫出了駿馬快過旋風的飛速迅捷之姿,用“拂雲飛”寫出了駿馬追雲逐月的瀟酒俊逸之性;詩人還寫出了具有不凡之質的駿馬:“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正是由於詩人精心推敲,注意字句的琢煉,因而在描繪馬的形象時達到了形象畢肖、神韻非凡的水準,而在表達詩人的情思時則顯得既深沉、又執著。一生遭受統治者冷遇的詩人對世道看得相當透徹,但他渴求受到重用的心理卻非常強烈,渴望一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執著企盼全都蘊癜在這些佳詞名句中了。

  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是中國古代詩歌中一組極為優秀的詠物詩,它寫得不脫不粘,既能注意到形象生動地把握“馬”的特徵,又能不為“馬性”所拘泥而放開來寫,從而體現了作品卓絕的風骨和深沉的寄託,因而值得讀者三覆其味。

參考資料:

1、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71-83

2、閔澤平.李賀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5:296-318

3、霍松林.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603

4、樊矯.論李賀《馬詩二十三首》的藝術特色.常州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1,7(1)

展開↧
詩文作者
李賀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29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