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有感

忆昔与胡子,戏娱西城幽。

放斥仆与马,独身步田畴。

牛竖歌我旁,听之为久留。

一接田父语,叹之胜王侯。

追逐恨不恣,暮归辄怀愁。

顾常轻千乘,只愿足一丘。

子时怪我少,好此寂寞游。

笙箕不入耳,又不甘醪羞。

那知抱孤伤,罢顿不能遒。

世味已鲜少,但余野心稠。

乖离今十年,班发满我头。

昔兴亦略尽,食眠常百忧。

每逢佳山水,欲往辄复休。

方壮遂如此,况乃高春秋。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出塞
下一篇詩文: 山中
詩文作者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184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