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立木海上刻詩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憤怨詩
下一篇詩文: 戲語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小山壓著大山,大山無力反抗。
羞於見故鄉人,從此投奔外國。

註釋
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遊牧民族對君主的尊稱。
無力:一作“無氣”。
故鄉人:一作“本邦人”。
投外國:指投奔後唐。

參考資料:

1、許結編注 .宋詩.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7年:第243-244頁

2、莊星華選注 .歷代少數民族詩詞曲選 上.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167-168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天顯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為避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害,攜高美人載著書籍投奔了後唐。走時立木海上、刻詩於木,該詩便是為記錄此事而寫。

參考資料:
1、馬清福著 .東北文學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2年:第166-167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的前兩句詩概括了作者的處境,由此引出了後兩句被迫出走他國的原因。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隱喻詩,全詩意象鮮明,隱喻深微。

  《立木海上刻詩》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寫的漢文詩,也是今存最早的遼代五言古絕。這一首詩的意思是,既然自己無力抵住他人的壓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為皇太子,按說繼皇帝位者應是自己,可帝位卻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僅沒有因哥哥之讓位而厚待兄長,反而見疑兄長欲加害之,這就是“小山壓大山”;而自己雖為兄長,但卻無力對抗作為皇帝的弟弟,所以說“大山全無力”。兩句詩概括了自己所處的地位,說明了自己走適他國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遼代詩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義為可汗,與漢字之山形同義異。”把契丹文與漢文融合在同一個比喻中,是一種很特殊的比興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與契丹文化融合的詩作。

  此詩寫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傾軋下走投無路的遭際,以及逃奔異國、亡命海外之時的悲涼悽楚的情懷,暴露了封建統治集團同根相煎、骨肉相殘的現實。雖然它在藝術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帶有契丹人開始學習作漢語詩時尚欠成熟的痕跡,但仍不失為一首能體現契丹、漢文化碰撞交融、優勢互補的佳作,有著獨特的審美功能和當時其他漢語詩無法替代的意義。

參考資料:

1、田意可. 論遼代帝王后妃詩[J].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第6卷(5):92-95.

2、劉達科. 遼金元絕句詩探驪[J].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5):63-68.

展開↧
詩文作者
李贊華
李贊華
李贊華一般指耶律倍。耶律倍(899年―936年),小字圖欲,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自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後,耶律德光繼位為帝。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後唐。936年後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諡耶律倍為讓國皇帝。

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