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登單于臺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下一篇詩文: 寄友人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春日裡無戰事邊疆計程車兵都已返回,我獨自一人登上了單于臺。
太陽從大地漸漸升起,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從遠天之外湧來。
黃沙隨風翻滾的紋痕好似水中波浪,狂風呼嘯,響聲如同雷鳴。
很想跨越陰山關隘看個究竟,可惜陰山關隘雖已天亮,卻門戶不開,無法通行。

註釋
單(chán)於臺: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相傳漢武帝曾率兵登臨此臺。
邊兵:守衛邊疆計程車兵。
地中出:從平地升起。
沙翻:沙隨風翻滾。
響疑雷:響聲如同雷鳴。
陰關:陰山山脈中的關隘。陰山是漢代防禦匈奴的屏障,綿亙今內蒙古自治區。

參考資料:

1、鄧紹基.新編唐詩三百首:大連出版社,1990:316

2、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出版社,2010:840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辛文房《唐才子傳》載:“疑《登單于臺》及《薊北書事》諸詩,皆系落第時北遊燕雲邊地之作,至早亦應作於年輕時。《郡齋讀書志》所載恐誤。”則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張蠙(pín)早年遊塞外,觀黃河,望陰山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陳增傑.唐人律詩箋註集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150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這首詩描寫邊塞風光,表現了塞外生活的艱苦和詩人在邊關經歷的真情實感。首聯是全詩總綱,春日無春色,顯出塞外的荒涼;獨上高臺凝思注目,突出詩人超然獨立的形象。頷聯將“白日”、”黃河’”對舉,在遼闊蒼茫之中,有壯麗多彩之感。頸聯繼續寫景,運用比擬手法,寫出風如雷響,驚心動魄;沙似浪翻,歷歷在目。尾聯寫詩人從單于臺上向北眺望陰山,但見雄關似鐵,緊閉不開,戒備森嚴。語句渾樸,境界開闊,有“盛唐氣象”。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臺。”首聯是說,春日裡無戰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獨自一個人登上單于臺。首聯是全詩的總領。“春”字和“獨”字,看似出於無心,實則十分著力。春日兵回,邊關平靜無事,才有登臺覽物的逸興;雖說春日,下文卻了無春色,更顯出塞外“無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的荒涼。獨上高臺,凝思注目,突出詩人超然獨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一輪白日,躍出平地,寫它噴薄而上的動態;千里黃河,天外飛來,寫它源遠流長的形象;“白日”、“黃河”對舉,又在寥廓蒼茫之中給人以壯麗多彩的感覺。白日出於地中而非山頂,黃河來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視平線下,皆因身在高臺之上的緣故。

  頸聯繼續寫景。兩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臨下的特點:居高,所以風急,所以風如雷響,驚心動魄;臨下,才見沙痕,才見沙似浪翻,歷歷在目。不說“如雷”而說“疑雷”,傳神的寫出作者細辨風聲的驚喜情態。中間兩聯,白日、黃河、沙浪、風聲,從遠到近,自下而上,構成一幅有色彩、有動態、有音響的立體圖畫,把邊塞風光,寫得勢闊聲宏,莽莽蒼蒼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一聯,語句渾樸,學盛唐而能造出新境界,很為後人激賞。

  “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尾聯是說,很想跨越陰山關隘看個究竟,陰山關隘雖已天亮門戶不開。尾聯寫詩人從單于臺上向北眺望陰山,那是漢代防禦匈奴的天然屏障。詩人很想到陰山那邊去看一看,但見那連綿起伏的陰山,雄關似鐵,雖然天已經大亮,門戶卻緊閉不開,無法通行啊!

  詩人分明看到橫斷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於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變而為徒喚奈何的頹唐之音。詩到晚唐,縱使歌詠壯闊雄奇的塞外風物,也難得有盛唐時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氣了。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40-1341頁
展開↧
詩文作者
張蠙
張蠙
[約公元九o一年前後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哀帝天覆初前後在世。生而穎秀,幼能為詩登單于臺,有“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名,由是知名。家貧累下第,留滯長安。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第。唐懿宗鹹通(860-874)年間,與許棠、張喬、鄭谷等合稱“鹹通十哲”。授校書郎,調櫟陽尉,遷犀浦令。王建建蜀國,拜膳部員外郎。後為金堂令。 

4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