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贈清漳明府侄聿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过客览行谣,因之诵德声。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們李家如同一棵大李樹,枝葉百萬遍佈中州。
老侄為天生的青雲之器,天天為百姓操心。
治理小縣如同“割雞”,將來還會大刀宰牛,將有大用。
你的官聲如雷貫月驚動四鄰,你的惠政將與清漳同流。
縣境內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老侄無為而治,官帽也不戴,形同吏隱。
百姓為德政所化心平氣和,有天真的赤子之心,風俗像太古一樣純樸。
牛羊散於阡陌之中,百姓們家家夜不閉戶。
問為什麼能這樣,他們回答說,是縣令賢明。
縣中種植桃李樹,到處散發出桃李花的芬芳。
河中流的是清清的河水,兩岸桑柘茂密如雲。
趙地的女子不愛梳洗打份,成群地在田野裡提籠採桑。
家家都在忙著繰絲和紡織,百里之間,機杼之聲相聞。
由於無人告狀,縣衙前門可羅雀,縣令高臥無事,在閒讀道書。
簷前掛著蒲鞭,對有過失的百姓只是象徵性的懲罰。
政閒時明月當頭,琴聲清越;庭中寂然,清風入室。
老侄但長嘯無言,陶然如上皇之逸人。
政清德高,潔如玉壺之冰,壺中透明見底。
清光一片,可鑑毫髮,從中可映出百姓們的身影。
清漳縣令的高名和佳政,在趙北燕南一帶到處傳頌。
我這位過客聽了百姓們讚頌縣令美政的民謠,因此寫出了這篇頌詩。

註釋
清漳:在今河北肥鄉縣。唐時清漳屬洛州管轄。明府:唐人稱縣令為明府。聿:李聿,《全唐文》卷四五三有小傳:聿,玄宗朝官,清漳令,遷尚書郎。
葉:喻宗族支派。
中州:即中國。
青雲器:能飛黃騰達的大器。
“小邑”二句:《論語·陽貨》中說,孔子到了武城,聽見一片絃歌之聲,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後以“割雞”為治理縣政之代稱。烹牛,喻施展大本領。
清漳:水名,源出於山西陽泉南。經山西和縣、河北涉縣,南流入清漳。
“絃歌”句:歌頌唐堯的無為而治。
簪組:冠簪和冠帶。此指官服。簪,插戴官帽用的簪子。組,系帽的帶子。隱簪組:指有隱士風度。
扃(jiōng)戶:閉戶。
宰:此處用作動詞,任縣令。
垂陰:樹木枝葉覆蓋形成陰影。
冶容:女子修飾得很妖媚。
繰(sāo)絲:煮繭抽絲。李白《荊州歌》:“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道帙(zhì):道書的書衣,此指道書。
蒲鞭”二句:《後漢書·劉寬傳》說,劉寬為太士時,對人寬厚仁恕,人有過失,“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蒲鞭,用蒲草做成的鞭子,用來做象徵性的懲罰。撲抶(chì):鞭打。
上皇:即羲皇,伏羲。
白玉壺冰:喻品德冰清玉潔。姚崇《冰壺賦》: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不忘乎。
趙北、燕南:指河北中部她區。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58-360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李白於天寶十一載(752)春,曾北遊廣平、邯鄲、清漳等地。與清漳縣令侄輩李聿相會,別時寫了這首贈詩。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20-322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四十句,每八句用一韻,為一層詩意,共五層詩意。聲韻隨情而變。平仄互換。詩中描繪清漳政通民和,風俗淳古,禮樂之鄉,歌頌賢吏李聿。全唐詩有李聿小傳,曾作清漳令,後為尚書郎。從全詩中反映了李白的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並形象地描繪出理想的社會藍圖。充滿著自信和豪情。

  詩從開端到“惠與清漳流”為第一段,緊扣詩題,概略介紹李聿的才識、氣質、治邑的惠政,預示其是前途遠大,無可限量的青雲人物。開端兩句概述李氏家族,傳宗百萬代(誇張說法),宗干支脈,遍佈中州大地。這種介紹法,因始祖為道聖李耳,當今又是李氏天下,頗引以為自豪和榮耀。用以襯托下面對李聿的介紹。李聿是天賦與的才識和美德,作為縣令,日日為蒼生憂患。這四句以樹木的繁盛比喻李氏繁衍百代,而遍佈全國。又以天開青雲比況其才能德性,正因如此,李聿才日日替百姓著想。為百姓生活能幸福安居,日夜思慮謀畫。這是李白理想中的賢吏形象,對於現實的李聿,可能更富於理想化了。接著又用四句詩,概括其政績。前兩句化用孔子的話。孔子觀子游治武城,聞絃歌聲,曾感慨地說:“割雞焉用牛刀。”李白用此典故是說李聿是治國的大才,治理清漳小邑,如同用宰牛刀割雞,將來前途如大刀宰牛,必有大用。因其大德大才治邑,德政如雷聲響遍四境之內,其給與百姓的好處,又如清漳水流滋潤著全縣百姓。這就使“青雲器”、“蒼生憂”形象而具體化了,開花結果了。李聿不愧為李氏的後代,為李氏又爭了光。

  接著詩人又用八句詩寫李聿以禮樂治邑,邑清民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不讓太古之風。前兩句寫李聿如同孔子弟子子游治理武城邑,以禮制教化百姓,以歌聲感化百姓,音樂之聲,唐堯之曲,深入人心。而縣令李聿卻是不拘禮法,脫略官服而不顧,頗似隱士。縣令風度惠及百姓,民心和而得天真之性,民風淳樸如上古三皇之世。白日牛羊散在田間南北通行的道路上,而入夜,家家不閉戶,不擔心被盜。中間這四句描繪出一個理想社會圖景,人性天真疏放,淳樸自然,禮讓謙和,不爭不貪,無貧無富之分。正因如此、詩人以驚異之情,詢問百姓,探竟其原因,得到了“賢人宰吾土”的滿意回答,點逗出詩眼。吏治非常重要,德教也是非常重要。這就具體點明李聿治政思想和個性。

  接著詩人再用八句詩,寫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民無遊閒好逸之徒,吏無苛政繁擾。縣人遍植桃李樹,樹樹垂蔭,散發芳香。河堤繞著淥水,桑柘樹連排,遠及青雲。美女不打扮妖冶之容,白天成群結隊,提籠採桑。夜間繰絲織布,機杼和鳴,百里之內,聲息相聞。八句詩狀出百姓,男耕女織,各安其業,社會繁榮,發達興旺,民富可知。這正是禮樂絃歌教化的結果。從百姓這個側面頌揚李聿德政治績。照應“為蒼生憂”句。再次證明治政美過於安民,感化人心。唯此才能“我無為而民自化”,李聿正是這樣的官吏。惠及百姓後,而心自安無憂。

  接著詩人用八句詩,寫邑內政治安定,民無訴訟,賢吏逸豫。詩人形象地描寫官衙內無訟事,群鳥落在官衙臺階上,而縣令卻依然高臥北窗下,翻閱著道家書籍。官衙簷邊掛著用蒲草編的鞭子,用來對犯罪人行刑,表示羞辱之意罷了。在皓月當空,月光入戶之時,琴聲清悠。人息靜寂,風吹入室,此時縣令李聿長嘯抒心,無言高臥,如上古的伏羲皇帝,和樂安詳。“訟息”一句化用謝靈運的“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之意,以示政通民和,民絕訴訟。“高臥”句又用陶淵明為彭澤令,高臥北窗下,翻閱書籍,自稱是羲皇上人,撫無弦之琴以自樂。“蒲鞭”二句,又用東漢南陽太守劉寬的典故,人有過失,但用蒲鞭捶打,而不用苦刑,表示羞辱之意,令其知恥而改過。李白在這八句詩中頻用典故,讚美李聿如陶潛、劉寬治邑以德,而不唯刑。民知禮而恥過,政治清明。這是百姓樂業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是詩意的深化。

  詩中結尾八句,集中筆墨讚美李聿為官清廉,洞察民情,明辨是非,公正無私。詩的前四句,化用鮑照“清如玉壺冰”的詩意,進而比較李聿官清如水,玉壺冰水,清澈見底。清光可見毫髮,白亮透明可照群人之情。這四句詩喻人至美,本質聖潔,光采照人,是一位內外一致徹底透明的人物,為官自然清如水,明如鏡,為民造福。這就是詩人所稱讚的“賢人”。接著詩人再用四句讚美李聿的佳政:燕趙百姓,同頌其嘉政,共傳其美名,而我李白這位過客,觀賞行人歌謠,因為這個緣故,歌誦你的德政與美好聲譽。這八句詩採取比較與間接寫法,刻畫李聿的形神美,超出清漳,越及燕趙,傳名當世,流芳百世。總結全詩,照應開端。收結有力,餘音繞樑,回味無盡。

  李白所頌揚的清漳縣令李聿,體現出他的賢能政治理想。同時對現實中信讒任佞,貪官魚肉人民,是一個否定。他更希望李氏子弟不辱李氏宗祖,不辱李氏王朝,無愧於百姓的父母官,如李聿一樣,治理好地方,惠及百姓。這就是李白以飽滿的熱情歌頌李聿的原因,也是李白所追求的作人價值。然而李白為社會開出這一良方,沒有被當時統治集團所接受。同前賢一樣,只能存在古代所謂聖賢的頭腦裡、口頭上、文字中,只是空想而已。李白也不例外,這是由封建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

  李白這首五言古詩寫得高古淡遠,縱橫變化,開唐代五古格高意遠,神情橫逸,變化神奇的正風,是唐人五古中的佳作。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20-322
展開↧
詩文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105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