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石將軍戰場歌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牀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惧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应迫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

沈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闻载造图。

姓名应勒云台上,如此战功天下无!

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秋望
下一篇詩文: 白鹿洞別諸生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在清風店南面遇見了一個老人家,他告訴我己巳年的事情。
清風店北面還留有古戰場的遺蹟,留下的箭頭還帶著“勤王”的字樣。
回想起被人侵略實在是悲慘,侵略者的軍隊象疾風驟雨般襲來。
紫荊關那裡白天吹起了號角,幽朔上空殺氣瀰漫,殺聲震天。
瓦剌計程車兵彰義門外飲馬,戰鬥的烽火照亮了燕山的夜空。
城內有于謙尚書守城,城外有石亨將軍領兵殺敵。
石亨的軍隊來勢如閃電,若奔雷,在晴朗的天空下,在野外空曠的地方與敵人激戰。
朝廷的軍隊都守不住紫荊關,老百姓又怎麼能保住清風店呢?
敵人殺來,孩子拉著爹爹,大人揹著小孩,四散奔逃,哭聲震天,朔風怒號。
小孩子躺在床上就能聽見戰鼓和號角的聲音,鄉下人站在屋頂上就能看見軍隊的旗幟。
這時,石亨將軍提著戈挺身而出,殺敵人就像割草和蒿。
追擊瓦剌軍隊回來,已經是血染鋼刀,此時,上天也為之驚呆。
敵人的侵略終於被掃平,石亨叔侄的英雄事蹟古來少有。
瓦刺的首領在倒馬關痛哭,因為他計程車兵多死在飛狐關。
到處是敲鑼打鼓歡慶勝利,家家殺牛備酒犒勞軍隊。
石亨將軍的功績可以和漢代的霍去病,唐朝的郭子儀相媲美。
轉眼六十年過去了,每次經過此地仍然忍不住熱淚盈眶。
在落日的照耀下,在暮雲的映襯下,古戰場上的屍骨顯得慘白,漫漫黃沙,景象慘淡,讓行人發愁。
行人折下戰場旁的一根柳枝,下馬坐在那裡望著居庸關。
想起那麼多的官員迎接英宗回來,場面如此隆重,人是那麼多。
國家有幸出現了一位明主,就要興盛,重新開始建設國家。
而石亨將軍的功績應該被朝廷記住,這樣的戰功是天下少有。
可是現在他的戰功沒有人記得,讓人心寒,將來還怎麼能有石亨這樣的人為國效力,抵禦外辱呢?

註釋
石將軍:石亨,渭南人。後恃功高,日益驕縱,下詔獄,以謀反罪論斬,死於獄中。
清風店:在今河北省易縣。石亨追瓦剌軍於此。
己巳: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
遺鏃(zú):留存下來的箭頭。勤王:地方官吏起兵救援危難之中的王朝。
蒙塵:天子出走曰蒙塵,此處指英宗被也先所俘虜。慘怛(dá):傷痛。
覆:一作“復”。
紫荊關:在今河北省易縣的紫荊嶺上。這一年十月,也先挾持明英宗攻陷紫荊關,向北京進兵。
彰義門:京城九門之一。當時瓦剌軍曾攻彰義門,被明軍擊退。
於尚書:即于謙。
豈保:怎能保。
野人:鄉下人。旌旄,泛指軍中旗幟。
追北:追逐敗逃的敵人。北,敗北,這裡這裡作名詞用。
父子英雄:指石亨及其侄石彪。
李晟:唐代中期名將。多次平定叛亂。
方叔:周宣王時賢臣,曾征討蠻夷。
單于:本為匈奴最高首領稱號,此處借指瓦剌部首領。倒馬關:在今河北省唐縣西北。明代與居庸關、紫荊關合稱三關。石亨曾追擊瓦剌部首領也先的弟弟於此。
羯奴:這裡是對瓦剌的蔑稱。飛狐道:又名飛狐關,在今河北淶源縣和蔚縣交界處。這裡兩崖壁立,一線通天,蜿蜒百餘里,形勢十分險要。
嫖姚將:指霍去病。漢武帝時,霍去病為嫖姚校尉,前後六此擊敗匈奴,官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居庸口:居庸關,在今北京市平昌縣西北,為長城重要關口。
迎駕:指瓦剌同意放回英宗,明朝派人迎接英宗回京。
載造:同“再造”,指國家破敗之後,重新締造。圖:版圖,地圖。
雲臺:漢代所建高臺。漢明帝為追念前代功臣,曾命人在臺上畫了鄧禹等二十八位大將軍的肖像。
楊:指楊弘。明代保家衛國的功臣之一。
胡:當指韃靼。明中葉前後,韃靼為主要外患。
勒:刻石。

參考資料:

1、錢仲連 等.元明清詩鑑賞辭典(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444-448

2、於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

3、張寶林.古詩詞名篇評註: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362-365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詩作於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李夢陽家鄉慶陽附近的花馬池、環縣等地不斷受到韃靼的侵擾。李夢陽一生曾多次回慶陽居住,還曾奉命到寧夏統軍,至榆林犒軍,對於邊患的嚴重性是探有休會的。在京師為官期間,對於邊地的軍情,又會常有所聞。此詩即在此背景寫成。

參考資料:

1、錢仲連 等.元明清詩鑑賞辭典(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444-448

2、於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歌頌石亨的這一段戰跡,詩人的用心在於借懷念石亨以呼喚現實生活中抗敵衛國的英雄。全詩分三部分。

  開篇四句是全詩的一個引子,詩人自述,當他來到清風店南時,當地父老向他講述了在上一個己巳年發生在店北的那一場戰事。“店北猶存古戰場,遺鍛尚帶勤王字”二句,不僅在空間上展開,指明古戰場的方位,以及上次戰爭的遺蹟,而且在時間上打通了歷史與現實。詩作從第五句起也就順勢折入對己巳年間戰爭的回憶。

  自“憶昔蒙塵實慘怛”至“豈說唐朝郭子儀”共三十句,是全詩的主幹部分。這部分用筆的特點在於,不作泛泛的敘述,而是採用繪形繪色的再現,“憶惜”句點出八月間英宗被俘一事,“蒙塵”謂天子被俘。“反覆”句寫再次進攻。時間已到十月。“反覆”是一再的意思,十月間的進攻已非首次,所以這樣說。“勢如風雨至,脫胎於高適《燕歌行》的“胡騎憑陵雜風雨”,鐵騎來襲,猶如風雨驟至,極言其迅猛。繼而寫敵兵一路過關奪隘,直通京師城下:“紫荊關頭晝吹角,殺氣軍聲滿幽朔。胡兒飲馬彰義門,烽火夜照燕山雲。”“關頭晝吹角”表明此關已落入敵手,幽州和朔方因之籠罩在濃重的戰爭氣氛之中。彰義門前胡兒飲馬。烽火燭天,意味著京城已危在旦夕。在寫足敵方以後,轉寫石亨一面。“石家官軍若雷電,天清野曠來酣戰”以“若雷電”形象地寫出石亨的軍隊奔進之速與氣勢之壯,由此不難想見士氣之高昂。“天清野曠”四字,本於杜甫《悲陳陶》“野曠天清無戰聲”句。“天清”言天時,“野曠”說地利。這兩句從主客觀兩方面表明決戰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條件都已具備,似乎只待短兵相接了。出乎意料的是,用筆上忽然盪開,插入對戰區百姓情況的描寫。據歷史記載,在清風店保衛戰中,百姓們同仇敵愾,投石助戰。詩中寫“野人屋上看旌旄”可見對戰事的關心;“吾民豈保清風店”,更有毀家纖難的慷慨氣概。但描寫的側重點則在於戰事帶給百姓的恐懼與災難,“牽爺負子無處逃,哭聲展天風怒號”便是這方面的典型詩句。寫百姓的若難,從另一角度加強了對戰爭氛圍的渲染,更為進一步寫石亨作好鋪墊,見出石亨抗擊入侵之敵既是保衛明王朝的需要,也是救民於水火的義舉。對石亨的直接描寫,著墨不多,但很有層次感而且寫得相當精彩。“挺戈出”,是石亨剛一露面時的英姿;“殺敵不異草與蒿”,寫他“有我無敵”,猛勇衝殺;“追北歸來血洗刀”,寫他殺傷甚多,勝利返回。“白日不動蒼天高”,一句相當深入而細緻地表現了石亨等人在血戰之後突然抬頭時的特定感受,也是擬人化了的“白日”“蒼天”在見到人間的廝殺場面時感到吃驚以至變得出神的表現。楊慎在《空同詩選》中於此七字旁加圈,見出他對這一神來之筆的句子是頗為欣賞的。“單于痛哭倒馬關,羯奴半死飛狐道”,從敵人一面說石亨的戰功;“處處歡聲嗓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師”,從百姓一面寫克敵制勝引起的廣泛而又熱烈的反響。主幹部分開始時寫敵人,表現的是敵入的囂張;寫百姓,側重於寫出戰爭環境中百姓的痛苦。至這一部分行將結束、再次寫到敵人與百姓時,敵人已是潰敗之師,百姓已沉愛子歡樂的氣氛之中,從而與中間正面有寫石亨的主要筆墨互相呼應,在相當廣闊的背景上展示並歌頌了石亨的戰功。“休誇漢室嫖姚將,豈說唐朝郭子儀”在前面敘述描寫基礎上的議淪、抒情。西漢時霍去病六擊匈奴,戰功卓著;唐朝郭子儀,大破安祿山,有再造唐室之功,引霍、郭作比,且以“休誇”、“豈說”加以比較評價,意謂石亨決不霍之下,可見詩人對己巳年間進行保衛戰的石亨評價之高。

  從“沉吟此事六十春”至詩末共十四句,是全詩的結尾部分。全詩的語氣由開篇的第一人稱,至中腹改用第三人稱,至此重又改為第一人稱。寫法上,由倒敘歷史重又拉回到現實。詩人途經古戰場,時間已是六十年後的另一個已巳年,其時正當日暮,“黃雲落日”下,“古骨”暴露於野,砂飛石走,景象慘淡。詩人下馬折柳,席地而坐,向東北方向的居庸關的所在地遙望,在想像中出現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千官迎駕的熱烈場面。瓦剌統領也先在己巳年戰敗後,挾英宗誘和不成,不得已於下一年將英宗送還北京。詩中稱英宗為“中興主”,雖不免誇大,但從歌頃石亨戰功的角度寫到英宗的迴歸,還是符合歷史的真實的。“梟雄”二句,由前之寫英宗,仍復轉回到石亨身上。以楊石並提,重點在石亨,楊弘為連類而及。此二句意在以漢明帝時的中興功臣作比,突出石亨力挽狂瀾的砥柱作用。詩的結尾落到“安得弄生此輩西備胡”,詩人撫今憶昔,回顧歷史,日的正是為了呼喚現實中的英雄。

  詩的構想宏大,結構緊湊,熔深沉與悲壯為一爐。感情真摯,抒寫真切,六十年前的事件寫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沉雄蹈厲,振奮人心。詩的意境深沉,情緒激昂,一時如雷如電,一時如火如風,一時如泣如訴,感人甚深。特別是策馬古戰場,折柳坐望居庸關一節,感懷沉思,哨然長嘆,神情聲貌躍然紙上,充分顯示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患。

參考資料:

1、錢仲連 等.元明清詩鑑賞辭典(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444-448

2、於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

3、呂進.愛我中華詩歌鑑賞·古代二分冊: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323-325

展開↧
詩文作者
李夢陽
李夢陽

李夢陽(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獻吉,號空同,漢族,祖籍河南扶溝,出生於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後又還歸故里,故《登科錄》直書李夢陽為河南扶溝人。他善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李夢陽所倡導的文壇“復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

6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