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

婉約詩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落梅風·山無數
下一篇詩文: 秋日雜感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朵難以庇護。夢裡總是時不時浮現起舊時故國的道路。春天反覆無常,在那杜鵑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紅的是春雨還是眼淚。

註釋
此詞原題為《點絳唇·春閨》,後代編者王昶等人為拔高陳子龍這首詞的思想而作了修改。
王孫:對尊禮、思慕者的稱呼,如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王孫遊兮不歸”。這裡疑指魯王、唐王。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此詞見於《陳忠裕全集》,借惜花懷人,寄託亡國哀痛與復國希望。正如題中所示,此詞是寫“春日風雨有感”。“春日風雨”,是當時所處的環境、節候和氣氛,而“有感”則是寄離詞人的感慨和情懷。詞之起二句,先揚後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陳子龍生當明清易代之際,對明王朝懷有深厚感情。在他看來,明代江山無限美好,正如滿眼韶華。可是清兵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猶如驟起狂風,將萬紫千紅摧殘殆盡。在這裡,詞人用的是比興手法。“韶華”(春光)和“紅”(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熱愛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東風”則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也隱喻清兵的南下,“東風”一辭作貶義者,古已有之,如陸游《釵頭鳳》“東風惡,歡情薄”,此處只是移用於詞人所憎惡的事物罷了。下面二句,以“幾番”照應前面的“慣”字。說明東風之摧殘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經常如此。“煙霧’二字,補足前句未及寫出的“雨”字。春天的風雨連綿無盡,常常呈現煙霧迷濛的狀態。在東風肆虐、煙雨茫茫的天氣中,百卉凋殘,一片淒涼,於是詞人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只有花難護!”前幾句造足蓄勢,至此詞人的感情迸發而出,力抵千鈞。在生活中,他奔走呼號,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結果毫無效果。因此這一句正是反映了詞人內心深處的亡國之痛。

  下片宕開一筆,徑寫對明王朝的繫念,但在詞的意脈上仍與上片緊密相連。詞人在白天看到風雨摧殘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聯想到慘遭踐踏的故國。“夢裡相思”一句,為豔詞中常語,然而此處用以表達愛國之情,卻非常深刻而又貼切。“王孫”一辭,通常被理解為貴族子弟,如《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這裡的本意卻更接近杜甫《哀王孫》中所說的“可憐王孫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際,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離道路,或輾轉溝壑,唯有少數人如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圖反抗。此處作者對明代王孫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將復興明代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可是夢醒之後,依然風雨如磐,落紅成陣。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不得不發出“春無主”的哀嘆。結二句進一步渲染出這種悲哀情緒,哭出了國家將亡的憂思。句中的“杜鵑”,又名杜宇,相傳是古蜀國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隱於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後人常用杜鵑啼血借指失國之痛。這裡說“淚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轉化而來,則杜鵑悲鳴時流出血淚,灑在飄颺落花的風雨中,紅雨滿天,景象壯麗而又悲慘。詞人若非懷有深仇慘痛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對雨》“林花著雨胭脂溼”;而用以兼喻淚水的有李煜的《烏夜啼》“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陳子龍則將這些故實融會貫通,自鑄偉詞,賦予新意,令人讀來便覺有更深刻的意蘊和更強烈的美感。

  陳子龍比較重視詩詞的寄託,他曾說過他之作詩是為了“憂時託志”(《六子詩序》)。此詞形式上雖“風流婉麗”,但詞人藉以“憂時託志”則與其詩作是一樣的,閱讀時須透過綺麗的表面,去體會深永的內涵。
展開↧
詩文作者
陳子龍
陳子龍

陳子龍(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員、詩人、詞人、散文家、駢文家、編輯。陳子龍於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於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初名介,後改名子龍;初字人中,後改字臥子,又字懋中;晚號大樽、海士、軼符、於陵孟公等。崇禎十年進士,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繼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國。

陳子龍不僅是明末著名烈士與英雄,也是明末重要作家,具有多方面的傑出成就。他的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偉麗穠豔,直追齊梁初唐;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形成沉雄瑰麗的獨特風貌,為雲間詩派首席,被公認為明代最後一個大詩人、“明詩殿軍”,並對清代詩歌與詩學產生較大影響。陳子龍各體詩歌中,成就最突出的是七言律詩與七言古詩。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清詞中興的開創者,著名詞評家譚獻、龍榆生等人均對其詞作評價甚高。

陳子龍的駢文也有佳作,《明史》稱其“駢體尤精妙”。陳子龍的奏疏與策論都有很深厚的功底,也很有成就。陳子龍的小品文自成一格,《三慨》等作品真切感人又寄託自己纏綿忠厚之情。陳子龍也是明末著名的編輯,曾主編鉅著《皇明經世文編》,刪改徐光啟《農政全書》並定稿,這兩部鉅著具有很重要的史學價值。

1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