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鷓鴣天·誰伴閒人閒處閒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房好,李白休歌蜀道难。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王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在這荒野僻靜之地陪伴我這無所事事的閒人的是誰呢?是那疏影橫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頭團團的明月呀!我也似陶淵明般喜愛我的茅廬,李白啊,不必再為蜀道艱難、人世險惡而嘆息。
山林寂靜,溝壑幽深,水淡雲遠。隱居多年,再也沒有回京城做官的夢想。五更時分門外風疾霜寒,但那高高的青松從不畏懼這嚴寒,始終挺拔地立於這天地間。

註釋
陶潛:陶淵明。
林壑:指樹林和山谷。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本篇作者段成己 初仕於金,入元后遁跡龍門山中,不事新朝,其節為士林推重。此詞歌詠遺民的隱居生活,表現了詞人傲世獨立的精神氣質。

  “誰伴閒人閒處閒”,發端先設一問,三“閒”字疊用,既寫出詞人身閒、地閒、心閒的隱居生活,又造成懸念,引出下文,一箭雙鵰,起得工穩而有深意。身在江湖,故稱閒人。居於荒隅,故曰閒處。守節自持,不問新朝政治,故云心閒。三“閒”字包括以上諸多內容,可見匠心。“梅花枝上月團團”,回答首句所問:是那疏影橫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頭團團的明月伴著詞人。這月和梅是詞人生活的伴侶,無論是仕於國破之前,還是隱於亡國之後,它們始終跟隨著詞人。當詞人於晚年回首往事,感嘆故都繁華消歇時,作詞亦稱“唯有當時好月,照人依舊梅梢”(《木蘭花慢·元宵感舊》),認為只有月和梅才是自己患難與共的知音。“陶潛自愛吾廬好,李白休歌蜀道難”,奉昔代之“閒人”陶潛為楷模,引為同調。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這都為詞人所仰慕。他要走陶潛的路,同時深情地呼喚:李白啊,不必為蜀道艱難,人世險惡而太息,歸來吧,山中可以久居。自己在故國傾覆後的政治態度和生活態度,巧借兩位古人,明確表現出來。

  “林壑靜,水雲寬”,承上片歌詠“閒處”之山林。山林寂靜,溝壑幽深,水淡雲遠,在此可以登高舒嘯,臨流賦詩、寄傲山水、委心白雲,忘卻一切政治煩惱,故繼曰“十年無夢到長安”。詞人別首《臨江仙亦有》亦有“十載龍門山下路,夢魂不到京華”之句,意思相同。世亂國亡,報效無路,不隱何以面對故國父老?古代文人最重氣節,欲不依附新朝,除去嘯傲江湖,別無良方。“無夢到長安”看似超脫,骨子是城卻極為沉痛。儘管詞人隱居龍門已經十載,但他仍然感受到元蒙新朝政治風雨的威脅,“五更門外霜風惡”正是這種心情的曲折反映。他自勉要在這艱難時世中生活下去,“千尺青松傲歲寒”是他生活的宣言。在別首《滿江紅》詞中,他也宣稱“歲寒還與松同潔”。可見最後兩句並非為寫景而寫景,物中有人,“青松”蓋以自譬,推出的是歲寒然後知松柏後調的主題。

  為了突出主題,本詞在構造意境時,選取了兩類意象。一類是自然意象,其中有迎風斗雪的寒梅、傲霜獨立的青松、清冷幽潔的明月、寧靜幽深的山林丘壑、清新淡遠的流水閒雲。另一類是人事意象,有吾愛吾廬的隱士陶潛,有憤世嫉俗的詩人李白。這兩類意象的和諧結合,造成了本詞的獨特意境,即在寧靜沖淡而又暗藏險惡的景象中,蘊含著詞人遺世獨立,挺拔傲世的精神。

參考資料:
1、喜馬拉雅.鷓鴣天·誰伴閒人閒處閒
展開↧
詩文作者
段成己
段成己

(~)。段克己弟。兩人同為(1230)。

6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