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打球圖

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牡丹
下一篇詩文: 感興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皇宮中的千門萬戶大大敞開,原來是迎接唐明皇打球歸來。
韓休已經離世,九齡也已老邁,早朝再也沒有敢直言進諫的賢臣來勸說皇上了。

註釋
明王:即唐玄宗李隆基,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亦稱唐明皇。
球:又稱“鞠”,是古時的一種玩具。用皮革做成,中間用毛填實,蹴踢以為戲,如今之足球。
閶(chāng)闔(hé):傳說中的天門,這裡指宮門。
三郎:唐明皇李隆基在球場上的綽號,一說為小名(因其為唐睿宗第三子)。
九齡:張九齡,唐玄宗時賢相,也是唐朝唯一一位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因遭李林甫誣陷而罷相。有人將張九齡遭饞罷相作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跡象之一。
韓休:也是唐玄宗時賢相。他與張九齡對唐玄宗的耽於遊樂敢於直諫,張九齡罷退後,他不久也病逝。
無復:再不會有。
明朝(zhāo):第二天。
諫(jiàn)疏(shū):向皇帝進諫的奏章。
諫:直言規勸,一般用於下對上。
疏:上給皇帝的奏議。

參考資料:

1、沈祥源.千家詩助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2、蒙萬夫 等.千家詩鑑賞辭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19-2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唐玄宗李隆基,即是聲威顯赫一時的盛唐時代的英明天子,又是沉溺於美色、驕奢淫逸,幾乎斷送了李唐王朝性命的昏君。對於其成敗得失,唐宋文人墨客曾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指出了許多發人深思的問題,這首《題明王打球圖》即其中比較出色的一首。此詩作於北宋末年,是晁說之觀看了宋代畫家李公麟所畫的《唐明皇打球圖》後而作的一首題畫詩。

參考資料:
1、沈祥源.千家詩助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透過題詠畫中的史實來抒發詩人對現實的感慨。前兩句寫唐代宮門千重萬層大大敞開的昇平氣象和唐玄宗打完球后帶醉而歸的得意神情;後兩句是詩人在發洩幽憤,既是對唐玄宗的諷刺,也是對忠諫之臣的讚美和惋惜。全詩文筆流暢,言淺意深,篇幅雖短小,立意卻不凡。

  詩中第一句“閶闔千門萬戶開”極寫唐玄宗氣焰熏天,不可一世,唐代宮門千重萬層大大敞開的昇平氣象。閶闔,本是傳說中的天門,但詩人為表現唐玄宗的威嚴和氣勢,特意把它放在句首,使人有望而生畏之感。此外,按實際情況來看,即便是皇家宮殿,即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也不會有“千門萬戶”同時開啟的浩大聲威,但詩人在這裡巧用誇張手法,著意描寫皇宮的富麗堂皇,著意描寫李隆基的威勢。

  “三郎沉醉打球回”,突顯出唐玄宗打完球后帶醉而歸的得意神情。詩人雖是宋朝人,卻直呼“真龍天子”的小名“三郎”,未免也有不敬之嫌;又與前句的“閶闔”相對,無形中又增加了幾分戲謔的色彩。“沉醉打球回”,一方面是說唐玄宗打了球、喝了酒,醉熏熏地歸來;另一方面著重用“沉醉”二字刻畫唐玄宗醉生夢死、淫樂無度的內在氣質。前句“千門萬戶開”,把唐玄宗的威勢寫到了極點,後句“沉醉打球回”,把唐玄宗的淫樂也寫到了極點;在這一“始”一“放”之間,詩人的態度立然可見。

  詩的後兩句著重揭示唐玄宗之所以能夠這樣淫樂無度的原因:“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張九齡和韓休,原是玄宗朝中的直臣,“嘗諫明皇宴樂,常改容謝之”,對開元、天寶盛世的形成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後來,張九齡以老乞休,韓休不久病逝。表面上看來,詩人似乎在直陳史事,對這位“沉醉打球回”的風流天子未貶一語。但實際上,句中“潛臺詞”是很多的。

  其一,張九齡已老乞休,最主要的原因是唐玄宗後期已經不想勵精圖治,只信任“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只願意聽阿諛奉承的順耳話,不聽直言敢諫的臣子的逆耳話。

  其二,“無復明朝諫疏來”,似乎是“九齡已老韓休死”的直接結果,實際上又是在暗示唐玄宗的心理活動:那些討厭的老臣都不在了,朕只管花天酒地地玩。

  其三,即便是張九齡、韓休都已經不在了,朝中應該不會連一個直臣都不剩,暗示出關鍵在於唐玄宗再也不任用直臣。因此,詩的後兩句雖然看起來是客觀陳述,實際上處處是在指責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流露出詩人對封建統治者樂極生悲的告誡。

  全詩篇幅雖短,立意可謂不凡。文筆流暢,言淺意深。詩人憂國憂民,一片忠心可掬。詩人透過題詠畫中的史實來抒發自己對現實的感慨,又曲折而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當朝統治者腐敗政治的不滿。

參考資料:

1、沈祥源.千家詩助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2、蒙萬夫 等.千家詩鑑賞辭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19-21

展開↧
詩文作者
晁說之
晁說之

晁說之[chaoyuezhi](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馬光之為人,自號景迂生。先世世居澶州(今河南濮陽),鉅野(今山東菏澤市鉅野縣)人。晁迥玄孫。生於宋仁宗嘉祐四年,卒於高宗建炎三年,年七十一歲。

91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