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紀,羅馬是世界的強國,它的強大給藝術的興起和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羅馬藝術代替了希臘藝術,處於主導地位。羅馬帝國曾佔據了希臘,但古羅馬十分重視希臘藝術,同時又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特點。
國王奧古斯都十分重視藝術,崇尚古雅典燦爛的文化,他想讓羅馬和雅典一樣輝煌,羅馬變成大理石的世界。在他以後的幾位國王也是藝術的提倡者,因而在歷史上形成了羅馬藝術的繁榮時期。羅馬人善仿造古董,他們便大規模地從希臘運來雕刻原作進行仿造。至今保留的古希臘雕刻中,有很多是羅馬時代的仿造品。古羅馬雕刻中最有特色的是紀念性的肖像雕刻,是真正的羅馬雕刻藝術。
古羅馬人有儲存死者肖像的傳統習慣。在貴族和富有的中等階級家庭裡都有專門用來供奉家族雕像的房間。可謂是“雕刻照片”的小博物館。當人剛死時,他們就在死人的面部塗上蠟製面具,以便為死者刻制雕像時用。在送葬的隊伍中,死者的面具被放在棺材的前面,一個男演員戴著死者的蠟面具扮演死者走在前頭,後面跟著跳舞的人和小丑。送葬隊伍到達廣場時,那個戴死者面具的人就代替死者開始說話。為了能夠長期儲存雕像,就要製成青銅像和打成石雕像。這一傳統習俗使古羅馬的肖像雕刻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具有高度寫實的特點。羅馬共和國時代,為了表彰軍事、政治首領和社會名流,就把他們的塑像擺在公共場所陳列。這種制度一直延用到帝國末期。當時還有用雕像送禮的風氣。這些都為紀念肖像雕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肖像雕刻也因此迅速增加。行會雕刻家給男女主顧做肖像雕刻。市鎮請雕刻家給音樂家、啞劇演員、運動員、競技明星做胸像。學者、劇作家、辯論家、名醫的青銅肖像都被安置在圖書館或廣場上。隨著一位皇帝的登基,他的許多紀念像也建立起來。皇帝的雕像被放在廟宇內或其它場所受人崇拜,浮雕被掛在政府大樓和法庭的牆上。
羅馬不僅有雕刻高度的寫實技巧,形象酷似,而且在進一步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面貌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