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處處充滿著物質。什麼是構成物質的“基石”呢?此問題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們提出了,但當時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經過對多種物質進行科學實驗、研究和分析,最後對物質的組成有了正確的認識,並且得出了世界萬物都是由少數的最基本、最簡單的成分所組成,如氧、氮、氫、碳、鐵等。這些最簡單的,最基本的成分被叫做“元素”。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石,是不能被一般的方法分離為最簡單、最原始的物質。如氧和汞都是元素,但氧化汞不是元素,因為它是由氧和汞組成的化合物,當它被加熱時就可以分解。
到1996年為止,人們已經發現了112種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有92種可以在自然界中被找到,其它元素都是科學家在實驗室經過實驗而得出來的。這112種元素就像紅、黃、藍三種顏色一樣經過不同的組合可以變成五顏六色的顏色,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結合,構成許許多多不同的物質。例如氧元素和氫元素的結合構成了水;氧元素和碳元素的結合可以構成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元素、氫元素、碳元素三者透過不同的方法,可以形成許許多多與我們緊密聯絡的東西。如蔗糖、酒精、澱粉等有機物。就連我們人類本身也是由20多種元素構成的有機體。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離開這些元素就沒有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物質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