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鑑真要渡海傳經?

鑑真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跟玄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們對佛教發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都作出過極大貢獻。不一樣的是,玄奘去“西天”取經,鑑真卻是東渡日本,傳授佛經,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代表。

鑑真世人稱之為過海大師、成唐大和尚,俗姓淳于,出生於公元688年,逝世於763年。14歲時受到父親影響,在揚州大法寺出家。那時中國華教的一大宗派——律宗創立不長時間,鑑真在揚州及長安等地,先後受到律宗嫡傳大師道岸、弘景的真傳,並且受了大戒。他以淵博的學問,鑽研和努力,對於佛教三藏(經、律、論)都作了探討。到45歲的時候,已經成為有名的授戒大師,門徒達4萬多人。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鑑真受日本留學生榮睿和、普照的邀請,準備去日本傳授戒律。從那以後,他便開始了東渡傳經的經歷。

中國和日本雖然說是一衣帶水,但是在一千多年之前,並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渡海有非常大的困難和危險。他首次出發是在公元743年3月,因為風浪阻擋,沒有能成功。之後的兩個月又渡過3次也沒能成功。公元748年6月,鑑真準備第五次東渡。船從揚州開出,不料剛到南通狼山港,就碰見了大風浪,一停就是近兩個月。之後到了舟山群島附近,又忽然颳起了風暴,船泊失去控制,隨海浪飄流了14天,竟然漂到了海南島的西南角。再一次失敗了!5年之後,當鑑真最後一次東渡時,他已經是一位雙目失明的65歲老人,但是他依然率領十餘人,毅然登上船程。儘管又碰到了狂風大雨而且海面上辨不清東西南北,但是終於抵達日本。從應邀發願開始,歷經12年之久,經受挫折5次,其間有36人喪失了性命,但鑑真始終不屈不撓。次年,鑑真在奈良東大寺修建戒壇,傳授戒法,之後被日本天皇授予“傳燈大法師”的稱號。公元761年,日本政府又規定:任何人假如沒有在東大寺受戒,就不能獲得僧籍。鑑真並且在奈良新建一座佛寺,以便收納更多來學的僧徒,這便是有名的唐招提寺,鑑真最後就逝世在這所寺的雲房裡。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