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樹怕剝皮?

杜仲等的樹皮用來製作中藥,紅豆杉的樹皮還可提取稀有的抗癌藥物,這些樹皮都有著相當不菲的經濟價值。假如為眼前利益所驅,大面積的剝樹皮,就會引起樹木整株死亡,因此有人說“樹怕剝皮”。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我們都知道,樹皮生長在樹莖的外部,彷彿盔甲一樣保護著樹莖。從外到內,樹莖通常由表皮、周皮、初生韌皮部、次生韌皮部、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初生木質部和髓等幾部分組成。其中,根吸收的水以及養分大多靠木質部向上運輸,葉光合作用形成的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光合產物(如糖類等營養物質),則大多依靠韌皮部向下運輸直到根部,用來供根生存和生長。而樹皮不但包括死的部分,手感粗糙、堅硬,而且還包括柔軟的活的部分,人們還會把木質莖中形成層外的所有這些組織統稱“樹皮”。


當我們在木本植物樹幹上割上一個圈,痕深度到達形成層,剝去圈內的樹皮後,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由於木質部完好無損,根系吸收的水分以及礦物質沿植株木質部正常上運,環割上部枝葉也可以照常生長,然而因為韌皮部已被環剝去,光合產生運輸受阻,因此環割的上端節口處聚集大量的光合產物,從而引起上端的樹皮生長加強,形成粗大的愈傷組織,有時成為我們看到瘤狀物,假如環割不寬,等一段日子後,這種愈傷組織就能夠使上下樹皮再重新連線起來,彷彿人的傷口癒合一樣,使莖恢復向下運輸光合產物的這種能力。假如環割得過寬,上下樹皮不能連線,過一些時間,根系原來貯藏的養料就會消耗完畢,根部就會逐漸餓死。地上部分的枝葉也不能得到充足的水、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被破壞,最終整株植株便會死亡。所以,“樹怕剝皮”。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