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這種普通的心願,無論在過去或是在現在,都是我國廣大父母的一種普遍心願。子女能否成才,能否為社會做一些貢獻,能否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些往往是許多老人最為牽掛的家庭大事。他們的許多心思和精力都被投入這些大事之中,伴隨著無數喜悅和希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是由於我國傳統社會的長期宣揚和提倡。對於傳統社會來說“養兒”就是為了“防老”或者是“光宗耀祖”。大多數父輩總希望在自己的子女長大後不僅能夠很好地報答自己對他們的養育,而且最好是給家庭和家族帶來榮耀。然而為了要實現這一願望,便需兒子“成龍”女兒“成鳳”,否則,就達不到所需目的。由此,“望子成龍”不僅成了大多數父母的普遍心願,而且也成了社會存在的一般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到了今天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許多父母。
其次是受人與人攀比心理的影響。有的老年人看到別人的子女都“功成名就”或“仕途似錦”,然而看到自己的子女卻是“平平庸庸”、“仕途無望”就會不斷的強化自己“望子成龍”的意識,並且不恰當地嚴厲苛責自己的子女,要求他們努力拼搏去實現他們其力所不及的願望。
第三,由於受不恰當的自尊心的影響。有的老年人在事業上已有一定成就,或者已經是國家棟梁之才,但是自己的子女卻無特殊成就,便往往會認為這些將有失自己在別人前的面子,暗地裡埋怨自己的子女如何不爭氣。這又更加激發了他們“望子成龍”的偏激心理。
應該準確地說,對於“望子成龍”的思想並不能一概否定,因為它有其積極的一面(如促使父母關心自己子女成長、注意對他們各方面的教育等),但是,如果這種思想不能正確地加以運用或者是恰當地對待的話便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就如有的老年人對於自己聰明、能幹和有所成就的子女,往往特別的關愛,而對差一些的子女就顯得有些冷漠不關心,有的甚至惡言相向。這些行為既不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於子女與子女間相處的和睦與團結,父母、子女間的正常關係也會因此而遭受損害出現裂縫。
熱門工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