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十分盛行。不管是在儒家的文廟裡,或者是在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宮觀裡,經常都能看到那位關老爺的神位。然而專門祀祭關公的關帝廟、武廟,那更是遍佈在了全國各地。它和儒家裡的文廟、佛教的禪院、道教的仙觀,多多少少,裝扮粉飾著京都裡的大邑、青山秀水,飄動的香菸,有著神秘的韻味,伴隨著關公,已經度過了幾千年的歲月。可是關老爺的香火為何這樣興盛?關羽怎么自將軍而升到“帝君”、“大帝”的?這兒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社會原因的。
歷史上的確有關羽這個人物。他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今山西解虞縣)。陳壽《三國志》給關羽一生作了一番詳細的介紹:東漢末年,關羽亡命奔到涿郡。那時劉備正在鄉里招兵買馬,他和張飛往投,發誓共生死患難,三人寢便同床,親如兄弟。後代傳為佳話:“桃園三結義”。到後來劉備兵敗,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封他偏將軍,漢壽亭侯,賜重金,希望為他效勞。可關羽掛印封金,還是投奔劉備。劉備作漢中王,拜關羽作前將軍,率眾再次攻打曹軍。關羽水淹了七軍,活擒于禁,刀殺龐德,威震華夏。後來由於驕傲輕敵 ,麥城兵敗,讓部將給殺了。死後追封作“壯繆侯”。
自三國至唐時,那時關公在民間的影響力並不算太大。到宋以後,關公開始大走好運,青雲直上,到北宋真宗皇帝時,詔令修建關聖廟。等到了哲宗皇帝時,封為“顯烈王”。這之後宋皇再次加封叫“忠惠公”、“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王”、“英濟王”。根據北宋張商英《重建關聖帝廟記》而言,這關聖廟本來是道教玉泉祠;但關羽的顯靈先見在隋朝和尚。到北宋時候,關羽的靈蹟已經是遠近播傳,“瞻禱愈肅”。有位無盡居士作詩讚說:“關帝父子為蜀將,氣盡中原絕等倫。喑鳴叱吒山嶽摧,義不稱臣曹孟德,憤烈精忠貫金石,英靈死至玉泉山……”像這樣一來,關於關羽的神化便首先自道教、佛教中開始了。
宋朝道士祀關羽叫“馘魔大將”,聲稱他具有強大的法力,主持“地祗馘魔關元帥秘法”、“豐都郎靈關元帥秘法”,可以呼風喚雨,能夠伏魔降妖,顯出很多靈蹟。所以說:“各著史冊,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載如在。”到明代,關公再次被封作“三界伏魔大帝”,他的地位隨之達到頂峰。然而朝廷同樣封他作“協天護國叫義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更讓陸秀夫、張世傑(二人為宋末大臣,因抗元兵敗殉國)作他左右丞相,岳飛作元帥,尉遲恭作護法。清代順治皇帝更加嚴重,對關羽的封號竟然長到26字。像這樣一來,關羽從一名武將而升作“王”,升作“帝”,以到“大帝”。他名義上的地位幾乎超過了人間帝王。佛教同樣不甘心落後,他們也編造了關羽受戒的傳說,戒後變成佛教護法神之中的(伽藍)一個。像這種傳說自宋代便開始流行,之後的很多佛教寺院都爭將關羽列作本寺護神將。更有趣的是,藏蒙地區所盛行的喇嘛教對他同樣蠻有感情,像北京雍和宮中便專設有一座關帝殿,殿內的正中供奉著一尊精緻的關羽銅鑄坐像。這樣以來,關公便成了儒、釋、道三教共同受至的偶像,它在我國民間信仰中是十分獨特的。
民間信仰中關羽特別顯靈,他被人說成是具有司祿命,能佑科舉,可以治病除災,能夠驅邪避惡,能夠誅罰叛逆,能夠巡察冥府,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類似無邊法力,因此民間各行各業,婦孺老幼,向關帝的頂禮膜拜大大超過了孔老夫子。“文聖”、“武聖”,並肩而立,成為中國神體系中最重要的兩大偶像。
還有,關羽被塑造成一位義氣千秋,見義勇為的英雄好漢。在《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中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舊時江湖義氣的模範,在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另外從統治者那兒來說,拿集忠、孝、仁、義、節在一身的關羽,用以“教化”億萬臣民,維護他們的封建秩序,這是再好不過的“靈丹妙藥”了。上面所說,這是為何儒、釋、道三教都信奉關公,關公廟遍佈天下的主要原因。
熱門工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