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十二月初八要吃“臘八粥”?

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臘八節”。這一天,在我國北京、東北、膠東、西北及皖中等地區,依然儲存著過節吃“臘八粥”的習慣。

那么,什麼才是“臘八粥”呢?臘八粥,民間還稱“八寶粥”、“五味粥”。時代不一樣,區域不一樣,臘八粥的吃法和作法也有不同。民間最早只是在臘月初八那天,用紅小豆熬粥。宋代時用胡桃、松子、及乳蕈、柿慄之類熬粥。清代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及菱角米、栗子、紅小豆、剝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另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及花生、榛穰和松子作點掇”。一樣的地方,“臘八粥”的吃法及風味也有所不同。陝西人愛用八種蔬菜製成臊子,再澆在麵條上吃,叫做“臘八面”;而東北哈爾濱那一帶,有吃“臘八蒜”的習俗;北京人則把臘八粥凍好之後每日而食;江浙地區一帶,家家戶戶從每個罈罈罐罐裡,取一些紅豆、綠豆或糯米等五穀雜糧,再加上糖,製成一鍋粥吃,不但香而且又甜又糯,味道可口。

“臘八粥”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如今盛行的傳說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相傳釋迦牟尼在成道之前,遍遊名山大川,研究人生哲理。十二月初八那天,他路過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時,因為又飢又累昏倒在地上。一位牧女見到後,便將身邊帶的雜糧與野果,用清泉熬成乳糜狀的粥,給釋迦牟尼吃。稀粥吃下肚後,他的精神為之一振,就勢在尼連河邊洗澡,之後靜坐在菩提樹下靜思凝神,最終在這一天悟道成佛,做了佛教始祖。從此之後,佛門弟子經常在這天誦經,仿效牧女獻乳糜之物,用乾果雜糧熬成“臘八粥”,用熬粥奉佛,才有喝“臘八粥”的風俗。所以,臘八節佛教便叫做“成道節”。還有另一條傳說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朱元璋小的時候放牛,飢餓難耐,不得已就捉老鼠充飢。他從鼠洞中挑出一堆大米、玉米、和豆子等,便把它們合起來熬成粥喝。之後當了皇帝,經常記起童時“熬粥”的情景,仍然要人煮五穀雜糧粥,並起名為“臘八粥”。這則傳說在湖北和安徽一帶廣為流傳。

傳說歸傳說,它只是給“臘八節”塗上一層富有光澤的油彩。但是“臘八粥”事實上有著更加原始的原因。臘,也叫蠟,是祭祀的意思。依據我國早期的文獻記載,它開始於我們遠古先民伊耆氏的祭祀。伊耆氏在農耕時期是一個農業超前的部落。每到年終之前,他們都拿出各種各樣豐收的果實,供奉給那些曾經以各種方式幫助他們莊稼茁壯成長和五穀豐登的神靈。伊耆氏首創了臘八祭祖風俗,慢慢沿習下來,但它的本意,慶豐收與保豐食的理想,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

“臘八粥”作為一種美味健身的飲食,也有一部分值得被推廣的地方。由於它的組合成分很多,不但味道鮮美,而且有健胃、補脾、清肺、生津等功效,因此備受民間飲食者的喜愛。這也許是“臘八粥”盛傳不衰的因素之一吧。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