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0多年之前就有人預言說,星際空間分佈著數量很多的微生物,可是,受到當時技術手段的限制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極大影響,這一個預言並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
20世紀60年代初期,英國科學家宣佈:星際塵埃帶著極為細小的並有一定規則的碳顆粒。訊息公佈後,立刻有許多人對來自天外的隕石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在一般情況下,無機物顆粒的形狀是雜亂無章的,但是有一些隕石上的碳顆粒則是雙層結構的,表面非常光滑,經過化學處理可清晰看見絲紋圖案,這就表明了碳顆粒可能是由孢子或細菌轉化而來的。
到了1972年,人們發現在太空中有分子鏈和氨基酸。1975年,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甲醛聚合體。在此之後,人們又發現了包括甲酸、甲烷、乙酸等在內的約50多種的有機分子。以碳為基礎的有機物,凝聚在宇宙塵埃上,或者以彗星為載體,隨時準備著飛向其它的星球。
最新的研究表明,每天都有總數在百萬直徑幾十厘米至幾十米不相同的宇宙“雪球”墜入到地球。在彗星途經地球的時候,這類現象表現的格外顯眼。宇宙雪球、宇宙塵埃以及許多的不同大小的流星雨,都攜帶著不同的有機物。人們在考慮:來自宇宙深處的那些“客人們”會帶來生命的種子嗎?
在1981年,日本科學家們發現,當彗星受到陽光照射時,除了放出的氣體形成的一條尾巴之外,還有另外一條尾巴的存在。那么組成第二條尾巴的粒子,大小與真菌的一樣。
之後,科學家們又分別從金星、木星的大氣層中找到了與細菌形同的粒子。在金星上的粒子,折光率與生物孢子是相同的,木星上的粒子卻與桿狀細菌一樣。
實際上,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已經知道了太空中存有細菌了。現今,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存活著很高階的微生物已經不再是不為人知的事實了。
生命來自於宇宙。儘管地球生命根據它特定的環境而發展為一定的形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地球上才有著生命。隨著宇航技術的不斷發展,總有一天人們會從宇宙中找到生命現象。